「國際觀」有多重要 看乾隆未竟的十全人生就知道

image

在上篇張廷玉退休前犯的重大職場錯誤專欄中,曾提過他的老闆乾隆皇帝,這位自負人生完美的「十全老人」,是個充滿矛盾又富爭議的皇帝,他天資聰穎、好學勤政,博覽群書又能經世致用,在借鏡歷史經驗、應用於自身領導統御及企業管理上可謂淋漓盡致;但在他領導下航向盛世榮光的大清政權,最後也毀在他「國際觀嚴重不足」的這點上。

 

那我們不禁要問,國際觀是什麼?國際觀不足,對我們的工作、生活有實質影響嗎?

 

過去在參與出版業編輯筆試時,我寫過一份印象深刻的試題,測試你對出版市場的了解自不待提,讓人難忘的是試卷中有大量國內外時事、人物的了解度考察,例如:列舉你認為近十年來會在台灣、世界歷史留名的人物及事件;列舉亞洲重要國家領導人的姓名及其重要政策、後續影響;近三年的國際、兩岸大事;列舉全球知名學者、體育明星、藝人或政經軍事領域專家;列舉你所知的兩岸、歐美近三年的一項大眾文化,並敘述其興起流行原因……等等。

 

試題內容多元,解答範圍也很廣泛,化繁為簡一句話—「考較你是否具備基礎國際觀」。

 

國際觀的影響可大可小,對尋常人可能只影響個人職涯;若對企業董事長或國家領導者,國際觀影響的就是一間公司、一個國家以及繫於其上萬千家庭的生活水平,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就是本文的主角乾隆。

 

清朝對皇子的教育堪稱封建時代最嚴謹規律的系統,以乾隆為例,從6歲啟蒙教育起到25歲登基,每天凌晨五點準時上課到下午三點,中間只有早餐和午餐各休半小時,全年僅傳統三節和皇帝及自己的生日能放假,其餘時間每日按表系統化學習歷史、詩文、語言及武術騎射;乾隆天資聰穎,為人勤學,在嚴謹的系統教育下養成文武兼備,兼通漢、滿、蒙、藏等語言,又熟讀歷朝文史,以唐太宗為楷模的他貫徹「史為鑑知興替」的道理,借重歷史經驗,將歷朝影響中央集權的潛在危機如后妃干政、權臣黨爭、皇族分權、宦官奸佞、藩鎮邊患……等隱憂盡皆消弭,故得以大展手腳開創帝制時期最後且最繁華的盛世。

 

衡量執政者的業績,其一是人口、其二是糧產量、其三是國內生產毛額(GDP),乾隆治理下的中國是當時世界最大經濟體,GDP值約佔全球1/3,比當今世界霸主美國的佔比更高;人口方面,乾隆6年的普查為1.4億,乾隆55年的普查登記在冊的戶籍人口已超過3億,人力、生產力及稅收都達到高峰。

 

以「歷史縱深」的淵博度和運用度而言,乾隆稱得上中國前無古人的君主,但身處時代劇烈變遷的浪潮上,歷史賦予他的考驗是前朝未見的新課題,那就是人口問題、社會轉型和西方崛起。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這句話是有所本的,歷代只要承平日久,人口穩定增加,造成糧食資源分配不均,往往會發生戰爭消滅大量人口,並由勝出者收拾殘局,重新分配資源,歷史就這樣循環往復;但康熙至乾隆三代經營百年的盛世中,人口只增不減,國力固然大幅提升,但卻也逐步造成貧富差距大,地少人多的資源不均問題,導致農民與地主階級的衝突與日俱增。

 

乾隆並沒有把握衝突契機做產業轉型,而是對聚眾衝突事件採取毫不手軟的鎮壓手段,乍看下似乎弭平了紛爭,卻也埋下了清代中葉民變的導火線。

 

更重要的是,有別於「縱向歷史」的淵博與運用,乾隆對同時代的「橫向國際情勢」完全缺乏了解,他生存於18世紀、執掌中國長達60年,此時西方世界的樣貌正在劇烈演變;1764年起,英國的珍妮紡紗機、水力紡紗機、騾機及瓦特改良的蒸汽機陸續問世,將西方社會帶入機械化工廠和蒸汽時代,揭開工業革命的序幕,也為爾後的船堅炮利打下堅實基礎。

 

1783年,美國成為獨立國家,6年後喬治·華盛頓成為首任總統,國家走入民主憲政時代。此外新式大學在西方林立,美國第一所授予醫學博士學位的哥倫比亞大學於1754年建立,成為紐約州最早成立的高等教育機構;而和中國並為東方兩大強權的俄羅斯帝國,也在1755年設立莫斯科大學。

 

當西方諸國透過工業革命、民主制度及新式教育帶來的人文思潮中不斷進化,進而改變世界格局,將重心由東轉西的同時,乾隆皇帝還沉浸在盛世的幻夢當中。

 

乾隆一生崇敬祖父康熙,但身處世界局勢劇烈變化的他,國際觀遠不如其祖父,康熙對於西方科學和軍武既敬且畏,也曾語重心長的留下「海外西洋等國,千百年後中國恐受其累」的讖語;但乾隆對西方感興趣的只有鐘錶、繪畫和玩具,對於機械能取代人力生產一事則視為旁門左道。

 

執政60年間,乾隆和整個清朝官僚系統對世界情勢漠不關心,當新興霸權英國由馬加爾尼率領使團,試圖與清朝展開平等貿易對談時,乾隆依舊抱持「天朝」的傲慢,糾結在使臣「朝貢」的禮節不夠謙卑,並認為「大清統御萬國、撫有四海、物產豐盈,無所不有…」非但拒絕與英國加強貿易往來,更進一步採取鎖國式的一口通商政策,關閉吸收外來文化的國門,再次錯過接軌世界、邁向新時代的契機,歷史賦予他的新課題,這位十全老人並沒有用心解答。

 

領導者的國際觀不足,導致清朝採取閉關自守的國策,最後在被動情況下遭到西方列強以武力撬開國門,除了面對前所未有的震撼教育,也必須接受戰敗後的不平等條約及拖緩國家近代化歷程的慘痛經驗,國際觀的重要性,可見一班。

 

重要國家領導人和其政策,乍看下好像離我們很遙遠,但其實對我們工作和生活的影響比想像更深,例如中國的「一帶一路」和臺灣的「新南向政策」,對於席捲其中國家之金融、貿易、觀光、交通運輸、科技、醫療及文教等相關產業鏈的工作者,牽一髮動全身,都可能影響從業人員的待遇及生活品質。

 

近年廣告、公關業和新興網路媒體的新人面試,亦開始著重國際觀考察,或許你認為這跟求職專業並無直接關聯,但若能廣泛認識國際情勢和重要政策的來龍去脈,你會更能理解生活相關的產業為何會形成如今的「現況」、為何會造成你求學或工作環境的生態轉變;如果你是新鮮人,就能更精準掌握自己的前進方向,因應將到來的新挑戰做調整;如果你已踏入職場,國際觀可以讓你見微知著,掌握先機,畢竟「轉變」才是世上永恆不變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