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一瞬、享受過程   職棒攝影職人戴嗣松

image

若您是《職棒雜誌》讀者,對戴嗣松之名應不陌生,他是一位每晚於中職賽場捕捉完美瞬間的專業攝影師。畢業於輔大,個性較內斂的戴嗣松,秉持想「多方接觸人」的初衷選填新聞系,大一必修課程中他發掘攝影興趣,購買了人生第一台單眼相機,自此進暗房洗照片,成為大學生活的常態。

 

「輔大新聞沒有分組,為專研攝影,大二起選修我就朝影像方面發展,平面、動態影像、拍片、後製、廣告攝影等。」初次接觸媒體工作是大二的校內實習,松哥在輔大媒體《新莊報導》被推派為總編,「採訪、拍照、製版、跑印刷廠到發行都由我們自理;921地震那年,新莊是災區,隔天我就找老師討論特刊,從危樓拍攝和受災戶訪談,一天內完成出刊,那是我初次體驗報紙做即時新聞的感覺。」

 

大三他進入《新新聞》實習,理所當然也是選擇當攝影記者,但這對本性內向的他來說,接觸不同領域人、事、物都是新挑戰;打工時他做過飛碟電台編播助理,還當過電影放映師,「我其實滿喜歡電影放映師工作,一來我喜歡看電影,二來跟我個性很合,可以獨處享受靜謐時光。」雖曾考慮畢業後做電影放映師,但因產業生態不穩定進而打消念頭。

 

會踏入職棒圈其實純屬機緣,「退伍時找工作,媒體業履歷投了5、6家,當時我同學跟我說《職棒雜誌》在徵攝影記者,問我要不要試看看,坦白說我不是球迷,國中時雖有聽過職棒廣播,但從高中到退伍我和職棒完全斷線,我沒看比賽,投履歷前甚至沒聽過《職棒雜誌》。」

 

退伍隔天就赴中職面試,面試官是當時的攝影組長莊平小姐,2003年適逢兩聯盟合併,職棒隊伍數增加,攝影需求隨之提升。「面試後我在台北街頭的便利商店尋找《職棒雜誌》,但當時沒進超商販售,後來是在金石堂買到我生平第一本《職棒雜誌》,我記得那本是252期,內容有2003年的開季點將錄。」

 

為什麼買雜誌?因為順利通過面試後,複試得直接上場拍照,他想參考雜誌構圖如何呈現,沒想到這本附點將錄的雜誌在考試時竟派上用場。

 

「複試在天母球場拍中信對統一的熱身賽,除我之外還有一位應試者,考題要我們各拍一位選手,我分配到鄭昌明,另一人拍黃甘霖;當時我一個選手都不認識,還好我買的雜誌上有點將錄,我比對很久才確認誰是鄭昌明;結果另一位應徵者也跑來問我「誰是黃甘霖」,原來他也不認識選手。」戴嗣松也沒考慮競爭立場,仍大方分享點將錄讓對手找人。

 

2003年進入職棒工作,菜鳥年初期讓他很受挫,因為完全不認識選手,看著前輩與球員侃侃而談,覺得自己像個局外人,「前幾個月真的想換工作,跟選手不熟,又怕攝影工作沒做好,前半年做的戰戰競競。」

 

當年底的亞錦賽是個轉捩點,戴嗣松被外派至日本拍攝中華隊比賽,「當時是菜鳥,不知道這關乎奧運資格,沒什麼緊張感,直到陸續看到媒體大陣仗出動,不少記者自費前往,才知道這比賽很重要。」

 

對戰南韓的經典一役,讓松哥永遠難忘,「打到後段韓國領先、他們氣焰又囂張,最後關頭真的拍到手心冒汗,看到高志綱再見安打,我和當時蘋果的攝影北陽哥還擊掌慶賀,真的是非常振奮的時刻。」

 

入行多年,松哥始終感謝當年前輩們的幫助,讓他能在職棒圈站穩腳跟,「我很感謝這個環境改變了我的個性,跟很多人接觸,不管是同業、廠商、球員,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故事。」

 

在聯盟工作第4年時,松哥幾乎扛下整本雜誌的攝影工作,偶爾也得兼著採訪;2016年,松哥升任公關活動組組長,主管更將雜誌內容全部交由他主導,從內容規劃到印刷發行,全都由他把關,等同執行總編輯的角色,同時因多年與媒體同業的共事經驗,也肩負起聯盟活動時的媒體採訪規劃與安排。

 

說起做雜誌的心得,松哥說:「雜誌的好處是不用拚搶即時,而且選手知道官辦雜誌不會為衝點閱率亂寫,所以更能進行真誠、深度的對話,也能更了解選手。」了解選手對運動攝影而言是重要課題,「我拍照不喜歡set(刻意設計)好的畫面,我想拍攝臨場反應和自然情境,對選手愈了解,愈知道接下來可能發生什麼。」預測選手動向,對攝影師取景、掌鏡,都能爭取時間,捕捉自然完美的瞬間。

 

當然,在職棒圈工作多年,必然有工作挫折,最挫折的仍是假球事件,松哥說:「可能我不是球迷,沒有球迷那種椎心之痛,但球員也是我的『工作夥伴』,有些曾一起聊過從前假球案傷害多深的人,後來卻被抓走,這讓人很受打擊,因為很難再去信任,也不敢在工作中投入太多私人感情。」

 

職棒工作者多少都有這般感受,而正因身處其中,松哥沒有太多沮喪空間,「我不會去逃避那些實際存在的黑暗,但我更願意發掘仍存在的光明,還是有很多正直、默默為環境努力的選手需要報導,也還有很多等待被球迷認識的新人。」執此信念,松哥在雜誌中始終為新秀保留篇幅,希望能藉此鼓勵他們,「我常會跟球員經紀人或球團行政人員建議,有機會一定要把握時間點教育年輕選手正確觀念,尤其是品德,職棒沒有捷徑,就是一步一腳印。」

 

談到攝影生涯是否有很滿意的作品,松哥答道:「我的成就感倒不是來自於成品,而是過程,像2005年初還在小聯盟的王建民,我們邀約他做一個專訪,並安排他以101大樓為背景拍照,當天我們走在信義區街頭,沒人認得出他,沒想到拍完那期後,當年他就升上大聯盟,成為家喻戶曉的台灣之光,在他走紅前合作的回憶,參與這段過程讓我很有成就感;另外像潘武雄專訪,跟他回到家鄉屏東萬金和母校美和、走訪花蓮周思齊的家鄉光復,或今年初深入林子偉成長的那瑪夏部落,一邊烤肉一邊聊天,體驗沒有網路訊號的原鄉生活,這些過程都很美好,也讓人更認識一個選手的生長背景、人生觀和不同的故事。」

 

生平應徵的第一份工作,就十數年如一日的持續至今,成家立業到身為2個孩子的父親,重要人生大事幾乎都在這份工作完成,松哥始終如一的是熱誠與信念,「對工作要有熱誠,那是你能延續多久的關鍵,尤其像職棒這樣高工時的工作;還有,一定要有持續讓工作內容更好的信念,不要自我設限,我常和新進採訪編輯說,不管多大咖的選手,都要有試著去採訪的企圖心,不要未戰先怯,工作一定會有挫折,但愈是如此,你愈要去嘗試。」

 

 

職人檔案:戴嗣松

學歷:私立輔仁大學新聞系畢業

經歷:職業棒球雜誌攝影編輯中華職棒公關活動組組長

專長領域:運動攝影、影像技術、雜誌採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