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洋將與後勤管理的重要性

 

好的洋將對於球隊的戰績影響甚鉅,洋將成為決定冠軍誰屬的例子在中華職棒屢見不鮮。

洋將在台灣發展的好壞有兩大因素,一是專業技能呈現、二是適應環境能力。第一點和球探挖掘能力有關,第二點則和管理部門(包含翻譯、防護員、庶務管理等)協助選手適應環境的具體作為有關,這些幕後工作者,通稱為後勤部隊。

任何人都需要職場適應期,更何況是異國單身赴任、從事高壓、高淘汰率的職棒工作者,適應和融入的速度尤為重要,即便球探部門眼光獨到,找到真正具備高戰力潛質的洋將,決定他是否如預期發揮所長者其實是球團後勤部隊。

洋將除了要有戰力,最重要的是快速適應台灣環境,克服語言隔閡、與新教練、隊友共處,這些都只是基本功,其他如濕熱氣候、飲食、調度定位、還有日常生活所需等問題,都可能牽動洋將表現,而這些問題能否快速解決,決定在翻譯、防護員、球團管理等後勤要角。

翻譯並不只是個語言轉換器,他更代表球團對洋助人的第一道門面,做得好壞可能決定洋投續留意願,連帶影響球團對外尋找洋將口碑;此外,翻譯不但有可能改變外籍選手在台發展的結果,也可能讓好洋將願意長期續留、甚至介紹身懷絕技的朋友一起來台助拳。

老經驗的翻譯會觀察選手需求,有時更像保母;能被球探相中的洋將泰半都有實力,「能否適應環境」才是能否發揮百分百能力的關鍵,有時開賽前想吃些點心、喝飲料,這種小事與戰力發揮看似無關,但老經驗的翻譯用心協助,讓洋將心情好,上了場或許更能如期發揮,一個貼心舉動,本來可能一時失常而被裁掉的洋將,就能站穩腳跟成為長期戰力、甚至蛻變為球星。

這就是為何除了球探部門的眼光精準度外,翻譯、管理等與洋將朝夕相處的人非常重要的原因,球探負責發掘戰力,翻譯和管理協助他們適應,裡外配合讓洋將盡展所長。

好的翻譯會和洋將保持良好關係,逢年過節越洋問候,儘管職棒舞台現實無比,但買賣不成仁義在,久而久之,球團對外找洋將的口碑也更好,不僅靠待遇吸引選手,成為尋找洋將的良性循環。

一個好的洋將應具備怎樣的素質?除了戰力以外,有隊友、媒體和觀眾緣其實是很重要的,好的洋將除了帶來數據績效,更可帶來球隊凝聚力;還有人能帶來技術與觀念的提升,例如前兄弟象洋砲德伍和當年象隊資深防護員衣Sir在運動訓練和防護的觀念交流就是一例;又比如前統一獅著名洋砲布雷和高國慶的相互影響,布雷帶給高國慶打擊型態的觀念演進,對綠色坦克邁向巔峰的發展至關重要,而國慶在脫胎換骨後,反過來在布雷低潮時成為掩護他的四棒打者,這正是土洋相長的經典案例。

現在的洋將和職棒早年最大的差異點何在?我認為是「好洋將也能做為行銷主軸」。

早期職棒洋將的角色很單純,無論是鷹俠、王漢、賈西,到布雷、費古洛、海克曼,球隊的重點強調於戰力層面,鮮少有人想把洋助人當作行銷賣點,主要在於運動行銷的發展尚未普及蓬勃,本土選手的行銷質感都有待提升,更遑論將觸角延伸至洋將身上;在運動行銷日益成熟、商品與活動質感逐年提升的今日職棒,洋將不再只是數據集成,而是吸引球迷進場的新誘因,近年的復古日有愈來愈多懷舊洋將活動及相關紀念商品問世,費古洛的開球、王漢和布雷回娘家、兄弟傳奇日向經典致敬等主題日皆然;期待在良性循環下,未來會有更多兼具戰力、魅力與商業價值的洋將來台獻藝,不只在場上帶來戰績助益,也可以在行銷中帶給球迷更多驚喜。

原文刊載於:職業棒球雜誌2020年0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