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棒球比賽時長

棒球比賽常被各國球迷指教時間過長,各國職棒都有相關討論,因為時長讓新球迷卻步成為推廣門檻,也是各聯盟主事者的課題。

中職在2009年成為四隊規模後,場均比賽時間是3小時13分,到2020年則是3小時33分;比賽時間愈來愈長是事實;大聯盟的趨勢也是如此,從千禧年起大聯盟2001年場均比賽時間是2小時58分,到2014年增長至3小時7分鐘。

大聯盟主席曼佛瑞德(Rob Manfred)於2014年走馬上任,此後開始力行縮短比賽時間措施,項目包括縮短廣告時間、限制暫停時間、限制打者不能屢次踏出打擊區,還有故意四壞只需示意即可,及限制看輔助判決時間等,希望藉此吸引更多過去因覺棒球賽事冗長而卻步的潛在新收視戶投入觀賽。

縮時措施執行後2015年場均時間減少為3小時,但2016-2018年回升至3小時4至8分,在2019年更來到3小時10分的史上新高;2020年大聯盟縮水賽季因應防疫需求,在10局起採用突破僵局制來縮短比賽時間,降低球員疲勞和染疫風險,然則即使已採縮時措施,比賽時間卻仍有3小時6分,成效有限。

比賽時間逐年攀升難降,肇因於現代棒球演變,用球數的上升代表更強調打者選球,不希望打者積極出棒打前兩球,盡量消耗對手用球數;而每場投手使用人次的上升,除反映現代棒球愈加細膩的分工,也傳達打高投低的狀況。

因為近年職棒的飛球革命,造就為數眾多求取確實擊球、鎖定好球帶全力揮擊但也吞下比過去更多三振的打者;換言之,因打者多採全揮擊,一棒擊沉的重傷害比例增高,投手願意冒長打甚至挨轟風險正面對決的意願也相對降低,因此最好的方法不是投給對手打不好讓隊友守備處理,而是讓打者揮空取得三振!求取三振代表著用球數變多;反過來看,投手強調三振會讓強打者必須選到設定位置與球路確實擊中球心才能形成長打,也讓打者群選球更精;加上現代投手分工比以往更細,換投情形頻繁,比賽時間拖長就成為必然趨勢。

大聯盟力求縮時的措施為何成效不彰?追溯源頭是因為棒球運動的本質不是一個強調時間性質的運動。

棒球不像足球或籃球是計時制,搶在有限時間內盡可能取得更高分數,領先者將時間耗盡就取得勝利;棒球是採九局與出局數制度,九局出局數耗盡時有領先者比賽就結束,背後代表的涵義是「誰在出局數用完前,得到比對手更多的分數就能勝出」,出局數代表著失敗率,棒球運動設計的本質是誰犯的錯誤較少較能勝出,與時間無關。

時間長短並非棒球這項遊戲被發明時的著眼點,也成為後世棒球比賽中最引人入勝之處,即使大幅落後,也不必擔心對手拖延時間,只要比賽最後一個出局數沒有出現,都還有機會可以奇蹟逆轉。

比賽時間長對觀賽意願有無影響?當然會有,世界上熱愛足球與籃球的球迷很多人不看棒球的主因,是覺得比賽時間較前二者而言過長,所以縮時措施是為了招攬新球迷的策略;然則對原本就熱愛棒球的人來說,在意的其實不是時間而是比賽精彩度,比賽精采與否不取決於時長,而是取決於節奏;好看的比賽打4小時依然好看、打擊不振、投打拖泥帶水、滿場失誤不斷的比賽,只打2.5小時還是讓人昏昏欲睡。

追溯根本,增加比賽精采度仍須仰仗競技水平提升,如果戰局膠著緊繃、選手呈現優質攻守水平,儘管賽事曠日持久,還是能讓球迷如癡如醉,連如廁時眼睛都捨不得離開球賽。

原文首發於:《職業棒球雜誌 》2021.04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