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修復救經典 再不救 你再也看不到林青霞和鳳飛飛

image

走進國家電影資料館設立於樹林的館藏片庫,庫房門一打開,首先感受到的是比外界乾冷的低溫,而後映入眼簾的就是年輪式收納的電影膠捲,層層疊疊靜躺在鐵架上,緊接著撲鼻而來一股濃濃的醋酸味… 

 

 

是的,這個酸味,就是膠片正在無聲質變的證據,這些乘載著不同時期文藝風貌、無數台灣社會背景文化的記憶膠捲,正隨著時光流逝,一點一點的質變、死去,衰退的速度比你我想像中的還要快。

image

 

「其實如果我們現在身處南極,那一切就好辦了,所有膠片挖個洞埋起來就可以保存了。」國家電影中心執行長林文淇苦笑著說。

 

國外保存膠捲的倉儲溫度,是攝氏 4°C 的恆溫、恆濕環境,而台灣現在的倉儲,礙於經費問題,只有 18°C 的環境,林文淇說:「18°C 到 4°C ,就是我們要努力的距離。」

 

國家電影中心成立至今已36個年頭,保存了大量的歷史電影膠片資料,然而館藏資料越龐大,保存和修整就成了一個很大的難題,更帶來龐大的支出。

 

樹林的片庫位於工業區中,空氣裡難以避免存留有傷害膠捲的物質,再加上營運經費不足,倉儲溫度無法如國外般維持在 4°C的恆低溫。現階段 18°C的保存,只能「減緩」膠捲的質變損壞速度。

 

image

 

電影過去使用的拍攝和放映材料是膠片,自從2010年以後,電影拍攝和放映的科技逐漸轉入數位化時代。數位化資料的保存,雖然也存在著硬碟壽命、檔案傳輸、轉檔讀取等過程的檔案毀損風險,但至少短期內的存放暫時不產生問題。

 

對於國家電影中心來說,2010年前膠捲電影的物性變質毀損,是正發生在眼前的現況,也是需要著手處理的當務之急。

 

《秋蓮》35毫米未修復翻拍側錄

 

保存文化遺產 和時間賽跑

文化遺產的死去,都是在無聲下發生,國家電影中心從事的數位修復,稱作「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一點也不為過,電影是八大藝術的集成者,更是傳達一個時代代表性的人物、用語、風俗、穿著、生活習慣、景物風貌的最佳媒介。

 

舉例來說:我們可能聽過長輩用「王哥柳哥」作為一種形容詞,但是其起源可能許多人不知道,這是來自1960年代的台灣半默劇電影,其中一胖一瘦的經典角色。

 

image

 

再舉一個例子:現在也越來越少人知道,台灣早期也有歌唱類型的經典電影作品,如台語歌王洪一峰的《舊情綿綿》、文夏的《再見台北》,這都是開創性質的經典之作。而作品類型延伸出來的有趣問題是,究竟哪一部才是台灣首開唱歌電影先河的電影呢?這也是電影中心希望未來能夠投入更多心力和人手逐一考證建檔的資料。

 

這些珍貴的文化史料,正在隨著歲月流轉無聲無情的流失,透過保存這些倖存的電影歷史資料,才能夠將一個時代的文化盡可能完整的保留給後代子孫,讓他們可以一睹每個年代不同的風貌,數位修復,是保存文化遺產和時間的賽跑。

 

image

 

數位修復過程

每一部電影的數位修復過程極度繁複,技術層面牽涉甚廣。化繁為簡,重要過程大致如下:收羅善本、維護修整、數位掃描、數位修復。

 

國家電影中心在成立初期的30年保存了大量的電影膠片,也不斷透過與國內外的電影協會、廠商間的交流,盡可能大量收羅各類電影膠片,一如古籍保存的善本追求一般求片若渴,收羅所有能得到的膠捲善本。

 

透過國與國間的電影文化交流,國內佚失的電影,可能可以在香港找到留存的複製版本,而韓國佚失的重要文化電影,也曾透過台灣國家電影中心提供存版,讓他們找回國家差點消失的文化。

 

image

 

近五年來可作數位修復的技術逐漸成熟,而膠片損壞的狀況也日漸嚴重,國家電影中心在預算不算充足的情況下,毅然決然著手進行修復。

 

選定要進行數位修復的片子後,要先修補膠捲破損、去除刮痕,再透過大型的數位掃瞄機,將膠捲數位化,而後提供數位檔案,給外包廠商做高畫質的數位修復,如恢復色彩、穩定畫面、去閃爍、去雜音、重建聲音 ,透過調整、修復、重製,將經典作品重現於世人眼前。

 

 

image

 

數位修復後製的風格

數位修復過程要怎麼調整,會影響到修復後片子的呈現風格,這是一門大學問,過程充斥許多主觀意見,大致上可以分成兩個標準:

1. 經典重現:

完全仿照片子拍攝時的氛圍、色調、風格,原汁原味的經典重現。所以需要更嚴謹的考證,甚至透過當年的老劇照(照片退色時間會比膠捲來的慢),來推敲當年拍片時的風貌。

2.因應當代需求:

過去拍片時代尚未能運用的技術,在數位修復時代可以納入,修復後的電影風貌可能會和當年的呈現風格不同,但會比較能讓現代大眾習慣收視。

image

數位修復的平均成本

數位修復的成本,單就一台全新的膠片數位掃描機,售價就需要4,000萬台幣,國家電影中心礙於經費不足,目前是採購國外二手掃描機使用,每一部電影數位掃描後可節省攤提40萬的成本支出。進入到數位修復階段時,因應畫質不同,完成費用在150-300萬不等,平均完成一部片的膠片修復到數位重建,大概需要400萬台幣。

image

那些類型的電影有幸被選中修復

礙於經費有限,每一部片又需400萬台幣修復成本,國家電影中心每年最多僅能完成四到五部的電影修復,能被選上的作品,用「萬中選一」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茫茫片海中,得以雀屏中選進行修復的作品,其遴選標準為何呢?

1.絕對經典的作品:

一代名導胡金銓先生,開啟武俠片風潮的《龍門客棧》、《俠女》。

2.急需挽救的作品:

過去台灣曾經有過1,800部以上的台語電影,而如今現存的僅剩200多部,膠捲毀損加版本喪失的狀況非常嚴重,這也是希望極力投入數位修復資源的類別。

3. 共鳴度高作品:

有知名影、歌星主演或名導演執導,擁有廣大影迷、歌迷、支持者影頸期盼數位修復問世的作品:如鳳飛飛的《春寒》、《秋蓮》、林青霞的《窗外》、《我是一片雲》,還有侯孝賢導演的知名作品等。

image

 

夢想無限  經費有限

 

國家電影中心一年的經費約為3,600萬,數位修復一部電影的成本就需要耗資400萬,國家電影中心希望一年至少可以完成六部電影的修復,剩餘的經費還需要支應人事成本、對外行銷、舉辦活動、參加影展、發行刊物等等用途。

 

所以如果希望可以達成保存文化的不朽盛事,礙於現實層面,還是必須得要靠募資的方式,請各界愛好電影並有餘力的人士願意大力支持。

 

雖然經費有限,但是國家電影中心的願景依然存在,短期目標,當然是先完成鳳飛飛、林青霞等經典作品的數位修復。而未來有朝一日,也希望台灣能夠像義大利、法國、美國一樣,擁有自己的獨立的膠捲保存廠,不用再擔心18°C和4°C間的溫差,又造成多少文化遺產的無聲消失。

 

image

《秋蓮》電影海報 (本電影海報由張祺田先生設計提供)

同時若未來人力狀況許可,他們也希望可以培養專業的電影考證人才,專門去做電影文化的考證和註解,包含片名檢索、時代排序、電影、演員、導演簡介,都能夠建立龐大又詳實嚴謹的電影資料庫,供電影愛好者和一般民眾查詢,讓文化盛事真正不朽。

 

※再現鳳飛飛銀幕風采 《秋蓮》數位修復需要您的支持

※台灣電影 數位經典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