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友人提供)
2013 年對於 Lamigo 行銷史是另一個重要的轉捩點,從熊隊後期到猿隊初期,走過大環境因素引發的多年票房低靡,到 2013 年第三屆世界棒球經典賽,中華隊的優秀表現帶回棒球熱潮餘威,加上桃園球場採行歌舞化應援風格的成功,票房終有明顯成長,兼以票價策略,Lamigo 自此成為票房總收入最高的球隊。
(Photo credit:友人提供)
2013 年對於 Lamigo 行銷史是另一個重要的轉捩點,從熊隊後期到猿隊初期,走過大環境因素引發的多年票房低靡,到 2013 年第三屆世界棒球經典賽,中華隊的優秀表現帶回棒球熱潮餘威,加上桃園球場採行歌舞化應援風格的成功,票房終有明顯成長,兼以票價策略,Lamigo 自此成為票房總收入最高的球隊。
中華職棒近卅載的歷史紀錄中,各球隊大概很難找到如 Lamigo Monkeys(含前身 La new熊)這般球衣變化頻繁的球隊,從 2004 年 La new 熊建軍,到 2011 年北遷化身 Lamigo Monkeys 至今,14 年隊史已出現多達近 50 款以上的球衣,在熊猿行銷史系列的最後兩篇文章,就透過圖文回顧一下這支球隊的球衣演化史吧。
(圖源:友人提供)
佛要金裝,人要衣裝,球衣是職業球隊的視覺門面,也是促進營收的重要品項,從 2012 年底, Lamigo 著手架構週末主場 Party 雛形後,就開啟了 2013 年後至今未歇的一系列瘋狂球衣商戰。
在前篇〈熊猿行銷史4|全猿革新 北遷前後的策略思維〉,已經概述 Lamigo 北遷前後的策略思維,及品牌主視覺的革新。接下就進入到全猿主場的軟硬體升級、行銷商法進化和異業合作雙贏的區塊。
La new Bears 用了七年的時間,為職棒隊伍品牌化累積經驗和建立基礎, Lamigo Monkeys 用了另一個七年的時間,把「棒球生活化」的理想變成現實。
熊隊的時代,在 2010 年球季結束後畫下句點。本文開始,就要進入到桃猿的行銷時代了。 桃猿隊的成功,和經營主場有很大的關係,La new/Lamigo 的主場經營和落實屬地主義,也是分階段性完成的。
隨著囧 T 的存貨出清,熊隊行銷史也邁入下一個階段,我管它叫「作出市場差異期」,這段時間,La new 熊隊無論在球隊戰力組成、管理營運方針和行銷團隊的開發運作,都表現出明確改變和較固定的方向,漸漸作出有別於他隊的明顯差異化,這段時間讓熊隊從中職市場異軍突起,也奠定未來成為品牌的基礎。
這個新系列要來講古,講的是球隊歷史,但與球場上的戰史關聯不大,而是著重於後勤部隊(就是行銷)的演變,歷年行銷的進程,內容偶有提到球員,但只重點提及他們與行銷活動的關聯,整體內容是以行銷為核心,因為這是職業運動中很重要但鮮少被人完整記錄的環節。
投手戰力,決定棒球場上的七成勝敗,在進入投手分工明確的現代棒球中,少有先發投手能夠場場完投;當先發投手退場以後,負責為球隊凍結比數、留下勝利者,就是終結者 (Clo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