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論是運動或動漫,皆為呈現一個國家生活品質與文化發展的重要環節,也是傳達時代樣貌的重要媒介,認真探究起來,體育與創作,都是綜合國力的呈現。
(Photo credit:友人提供)
在熊猿行銷史系列單元的前面文章當中,我幾乎不曾提到球場內的事情,這一篇可能是唯一會提到場內規劃的事,在球隊行銷逐步邁向成功的經營指南中,除了場邊發展沿革循序漸進、水到渠成外,場內的戰力影響,依舊是成功的職棒球隊不可或缺的要素。
合作品牌:Under Armour
迎向 2015 新賽季,Lamigo 唯一不變的只有 2011 年起著用的「主場白、客場藍」球衣,新球季球衣開發主軸和商業策略,則延續 2014 年定調的「贊助商合作趴 & 自有主題趴」的假日主場賽事,持續推出單週限定款球衣販售。我們同樣可透過主題趴排程,看看 2015 年的球衣概況。
(Photo credit:友人提供)
2013 年對於 Lamigo 行銷史是另一個重要的轉捩點,從熊隊後期到猿隊初期,走過大環境因素引發的多年票房低靡,到 2013 年第三屆世界棒球經典賽,中華隊的優秀表現帶回棒球熱潮餘威,加上桃園球場採行歌舞化應援風格的成功,票房終有明顯成長,兼以票價策略,Lamigo 自此成為票房總收入最高的球隊。
中華職棒近卅載的歷史紀錄中,各球隊大概很難找到如 Lamigo Monkeys(含前身 La new熊)這般球衣變化頻繁的球隊,從 2004 年 La new 熊建軍,到 2011 年北遷化身 Lamigo Monkeys 至今,14 年隊史已出現多達近 50 款以上的球衣,在熊猿行銷史系列的最後兩篇文章,就透過圖文回顧一下這支球隊的球衣演化史吧。
(圖源:友人提供)
佛要金裝,人要衣裝,球衣是職業球隊的視覺門面,也是促進營收的重要品項,從 2012 年底, Lamigo 著手架構週末主場 Party 雛形後,就開啟了 2013 年後至今未歇的一系列瘋狂球衣商戰。
熊隊的時代,在 2010 年球季結束後畫下句點。本文開始,就要進入到桃猿的行銷時代了。 桃猿隊的成功,和經營主場有很大的關係,La new/Lamigo 的主場經營和落實屬地主義,也是分階段性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