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職棒復賽以來,聯盟處理的是球場、賽程及人力的重新調度;而在場數不縮水的前提下,球季時序預計順延至年底,明年若要如期開展新球季作息,各球隊將面臨的是農場深度的大考驗。
Continue reading職棒雜誌
義務與選擇 淺談棒球國際賽
一波三折的東京奧運終於在2021年夏季劃下句點,過程雖艱辛,但總算能圓滿落幕;在棒球項目上雖然臺灣並未與會,但從各國的賽況和最終戰果觀之,亦有發人深省之處。
Continue reading職棒星二代大放異彩
火熱的八月天,是台灣家庭歡度父親節的好時光,今年棒球界最令人振奮的表現也與幾對棒球父子檔有關。
Continue reading選秀魔術與倖存者偏誤
大數據時代,生活萬象都與統計學脫離不了干係,尤其強調數據績效的職業棒球更是如此;在近代職棒中,嶄新的科學儀器於球場日益普及,積累出大量資料,透過數據公司與科技部門專才的努力,每隔數年就有新的進階公式被創造與套用,冀望藉由這些獨創性的研究,探討這項有百餘年歷史的傳統運動裡更多不為人知的新天地。
Continue reading疫情副作用:防疫泡泡賽區
美國職籃(NBA)去年在復賽時採行「防疫泡泡賽區」制,將參與季後賽的隊伍集中於奧蘭多,在其中建立檢疫隔離園區,集中管理球員並完成後續賽季;如今台灣在未見疫情顯著趨緩下,除非中華職棒要忍痛放棄全年賽季,否則尋求復賽可能也須採取類似模式。
Continue reading棒球桌遊面面觀:野球盤篇
精選書摘《疫情副作用》:端湯上塔的中職開幕戰抉擇
東京奧運延期決策已定,代表中華職棒2020年終於可以擺脫啃食奧運資格賽這根雞肋的難題,專心處理本國職棒開季事宜;在2020年4月11日中職確定閉門開戰前,賽程安排除了先受到奧運資格賽懸而未決的干擾,何時開打、開放或不開放觀眾進場,也著實讓聯盟掙扎了好一陣子。
早在疫情尚未影響職棒運作前,中職就曾先因應原定4月初舉辦的奧運資格賽將開幕戰提前於3月14日舉行;後因疫情爆發兩度造成開幕戰延後,最終訂於4月11日舉行;而因為日程已幾度推遲,當時也不確定會否再次延後,更沒說準是否要閉門開戰,因為中職還是盼望開打時疫情已受控制,能如常開放觀眾入場。
然而在海外歸國確診案例激增的客觀條件下,無論面對疫情或輿情,「4月11日開放觀眾入場」的可能性已然微乎其微;2020年3月下旬,我在《太報》的個人專欄中曾提及,中職應在台灣防疫比國外相對良好的情況下於3月就閉門開打,諮詢相關部門建議,秉持正確指導原則,做好球員與轉播單位的防疫措施就果決開打,避免夜長夢多。
因為早在3月初,中職一軍熱身賽和二軍例行賽都已陸續開戰,與正式開幕無甚差別,僅差在有無開放觀眾入場而已;無論定於3月24日或3月28日都可以直接閉門開打一軍例行賽,遵循防疫SOP,並備有球員或教練團確診後的隔離停賽機制,如此順利運作一個月,在4月接近清明連假、疫情升溫的關鍵時刻,反而可以避開逐漸高漲的「大型活動禁止舉辦為好」的輿論壓力。
中職2020年賽季「客製化」例行賽排程,全力配合爭搶奧運資格時我就持反對意見;如上章所述,我堅持不需積極配合的原因就是職業賽季間舉辦的夏季奧運無論參與國家隊整體水平、時間排程或競技規格都已不合時宜,在球季前和球季後進行的世界棒球經典賽和12強賽,才是目前世界棒球的最高層級賽事;別說奧運資格賽,就連奧運本身能否如期舉辦當時都尚在未定之天。
中華職棒要做的不應該是考慮風險極高又收益甚小的奧林匹克運動會,而是國內職棒賽季要何時、如何順利進行。
2020年3月中職的開打決策令人聯想到一個畫面,就是「拎著滿手食物端湯上塔」,要放掉一半捨不得,要全端上去也辦不到。
在台灣防疫比國外相對嚴謹的情況下,中華職棒熱身賽順利完成,而且二軍例行賽也在3月17日正式閉門開戰;簡言之,如果二軍都可以開打,除了觀眾沒入場之外,3月下旬無論是實際環境還是輿論氛圍,都能接受閉門開打的正規例行賽。
職業賽季其實拖愈久損失愈大,一開始心念票房、轉播權,樣樣難以割捨,決定將一軍開幕時程延而又延,緊握的拳頭反而什麼都握不到;硬要拎著所有包袱端湯上塔,塔滑湯灑一無所獲的風險也會變高。
退一萬步說,即使4月11日真能開放觀眾入場,在人心惶惶和政府宣導「少參與公眾活動」、維持社交距離及「梅花座」限制下,票房數字的慘綠完全可期;況且只要正式開放觀眾進場,每場比賽需要配置的營運人力、物力成本都要相應墊高,但卻不會得到良好票房結果,一來一往其實得不償失。
與其在票房可預期慘澹的情況下堅持開放觀眾入場,增加感染風險又得不到好的票房收入,延宕賽程更造成作息混亂,甚至影響到完整賽季的轉播權利金收入,倒不如快刀斬亂麻,準時閉門開打,建立完整球員、工作人員和轉播單位防疫機制,及有相關人員確診時的處理流程;讓職棒在3月下旬就順利開戰,球迷有轉播可看,慰藉苦悶的防疫期,球團也能盡早擬定除現場服務外的所有行銷策略,在勢必虧損的賽季中,至少還能得到部分可預期的收益,球迷的觀賽娛樂也能兼顧,這就好比放開緊握其他物品的雙手,專注於端湯上塔,最後還能帶點東西平安抵達。
前幾章我曾說過,中華職棒對球迷而言不是必需品,但像晚餐的一道配菜,缺了不會餓死,但就覺得少了一味。疫情中開打的中華職棒為台灣民眾帶來一種安心感,若能如期觀賞閉門開打的轉播,是生活上的極大慰藉,在3月14日、3月28日都未能率先決定閉門開打,如今回想起來仍有一定風險,當時沒人能保證延後到4月防疫狀況一定能允許順利開戰,如果延遲時間曠日持久,職棒賽季的整體運作就會更為困難。
與此同時,疫情嚴重的美國,NBA率先宣布停賽,且一度掙扎於是否直接取消後續賽程;大聯盟則面臨開季遙遙無期的困境,甚至在復賽談判過程的4至7月間都不時有取消球季的傳言;而日本職棒則在阪神虎包括藤浪晉太郎在內的3名選手確診後風聲鶴唳,開幕戰同樣一延再延,在日相安倍晉三預定發布首度「緊急事態宣言」後,日職開幕也大受影響,雖沒有取消賽季,但原訂可行的5月下旬開打計畫則再度延至6月;因防疫告急,美日球界都曾不約而同的做出縮短或取消球季的最壞打算。
有別於各國困境,廣受各界矚目的中華職棒最終於4月11日閉門開打,在台灣防疫情況相對良好的情況下,中職不僅率先開打,更維持原本的賽制和場數不變。當然,閉門開打意味將失去票房,現場商品、食品的營收、廣告招商和異業合作的減產都勢所難免;但誠如吳志揚會長所言,2020年中職賽季的開打已經並非利基於票房和營收的考量,而是維護選手、教練、球團及產業相關人員的工作權,尤其是選手、球隊、聯盟紀錄和生涯的延續,對淘汰率高、平均年資不足8年的中職選手而言,取消全年賽季相當於浪費職業生涯1/10以上的時間,影響甚鉅;而對尋求綻放生涯最後光芒的老將而言,取消整年賽季無異於強制引退的序曲;職業選手的黃金期非常短暫,盡可能維持正常運作正是吳志揚會長所言「為工作權」的考量重點。
中職在思量後決定於4月11日開打,並以全閉門方式舉行,不開放球迷入場,以防疫為第一優先。所幸後來台灣疫情控制穩定,中華職棒雖然數次延後開幕戰時間,但總算能順利成為全球第一個開打的職業棒球聯盟。
順帶一提,4月11日開打是中職史上最晚開季的開幕戰,但賽程雖然延後,延宕的期間不到一個月,中職依舊規劃打滿各隊表定的120場例行賽,並且除統一獅8月12日至8月16日在花蓮的5場主場賽事外,其餘賽事都將固定在各隊常駐主場舉行,不再遷移至其他場地,沒想到因為防疫,反而造就中華職棒31年歷史以來各隊最專注於單一主場經營的賽季。
此外,中職2020年的季中選秀也比往年推遲3週、改在7月20日進行;所有「日程大限」都作推遲,例如以往在8月31日決定的球員最終註冊、意即「831洋將大限」也延至9月21日。
基於防疫考量,擔心單日賽事舉辦時間過長將增加疫情傳染風險,一日兩戰的雙重賽補賽方式在2020年先行取消,所有延賽一併集中於補賽週進行,避免一日兩戰增加球員疲勞程度和染疫風險。
中職在開幕日期確定後,從原本開放VIP會員150人進場到最後決定完全閉門開打,是因為遵循防疫視同作戰的指導原則,秉持絕對不能在關鍵時刻因些許商業利益而造成難以挽回的疏忽才做此決定,但相對5月和6月才開打的日、韓職棒,再看看美國職棒為了復賽所打的勞資戰爭,台灣球迷能在春季就有職棒可以觀賞,實是一件幸事。
對於各球團而言2020年是前所未見的特殊賽季,也是危機中可見轉機的一年,中華職棒的順利開打為苦悶的防疫生活紓困解憂,而這個特殊賽季也為中華職棒帶來了許多「疫情副作用」。
疫情副作用:大物選秀年
首先是選秀會上的豐收,2020年中職季中選秀各隊都算得上滿載而歸;大物雲集的盛況正是疫情帶來的諸多副作用之一。
選秀名單上有王維中、張進德、郭俊麟、李其峰、廖任磊等5位前旅外選手歸國,也有余謙這樣本計畫旅外試水溫,卻因美日職前途難料,為降低職涯空轉風險決定投入中職選秀的新銳;在疫情對國外造成毀滅性打擊下,反倒造就2015年以來睽違已久的中職大物選秀年。
這對處於展隊擴編期的中職而言是望外收穫,尤其對新加盟的味全龍來說更是大進補,龍隊本就還在「新兵調適教育」中,陣容缺陷和無票房收入是可預見的陣痛期;但2020年中職一軍先後因應防疫採行延後開幕和閉門開打等措施,在二軍練兵的味全龍本就無須煩惱票房與收視問題;而在一軍延後開季、二軍如期開打的過渡期,味全龍得到更多與各隊一軍主力切磋的場數,獲益良多。
疫情副作用裨益補強效果最顯著者當屬季中選秀,擁有狀元籤的味全龍前12順位可選4人、前7順位可選3人,這項擴編優惠自2019年起採用,但該年屬選秀小年,對龍隊的補強十分有限;疫情蔓延後旅外選手出現海歸潮,具資質但未封頂的新秀群對旅外態度轉趨保守,為不耽誤青春、增加評價下滑風險,決定投入中職選秀者數量大增,因此2020年選秀才是味全龍真正大進補的一年。
於此同時,美國職棒正遭逢疫情失控、勞資僵局和小聯盟縮編等多重困境夾擊,可預期2021年台灣選手的旅美渠道恐怕也難以順利暢通。
美國職棒如今陷入的泥沼已從防疫作戰演變為勞資紛爭,看似風平浪靜的表象下暗潮洶湧,雖然後來縮水賽季如願進行,但勞資裂痕已然造成,來年新版勞資協約談判若衝突再起,甚至可能出現封館罷工;在美國無力控制疫情、勞資歧見加劇,加上小聯盟球隊縮編後球員需求量大減的窘境下,台灣好手的旅美之路難見利多,大物新人持續投入中職選秀的機率將只增無減;能為本土職業運動留才,或許是疫情副作用下少數的小確幸。
疫情副作用:中職的高效益
疫情副作用對中職內部的影響主要在季中選秀的留才效應;這一節為大家闡述中華職棒在疫情中於外部呈現的高數據績效表現。
若非運動產業經營或從業者,一般球迷礙於缺乏數據佐證,故很難直觀感受到疫情對中職相關題材的效益提升有多強大;先不談數據,直接提最顯而易見之處,那就是2020年中職轉播推廣的人力及資源投入。
中職在4月成為領先全球開打的職棒聯盟,同時期日本和美國則因疫情嚴峻,開幕時間一再延宕;過去長年專注耕耘大聯盟、日職或國際棒球領域的專才,在中職出現前所未見的高關注度和國際化行銷需求下應邀投入中職領域協助;例如台灣體育圈中過去多以國外職棒為主力產能的球評、專欄作家或駐美記者,開始在中職雙語轉播中貢獻所長,呈現豐富多元的轉播風貌,這在以往各國職棒順利開打的情況下是絕難出現的奇景。
不只是主播、球評的工作重心轉移,在各電視台、報紙、網路媒體、專欄作家和網路直播主中具高敏銳度察覺中職熱度者,都在自營平台上增加了中職的題材佔比;在轉播渠道上各體育台也因是否擁有中職轉播權而發生商業效益落差,2020年以美、日職轉播為主的電視台因缺乏中職轉播,又沒有獲得美職和日職的效益,收視率與廣告投放量降低;而握有中職轉播權的平台則有較歷年同期2至3倍不等的收視人次增益,在廣告點閱和專案合作上也有較為優秀的成績。
此外,國外體育賽事停擺,外電新聞不足,台灣體育傳媒卻沒有出現大幅裁員的潰堤,主因在原先分配美、日職的人力和資源也大多轉移至投資報酬率較高的中華職棒上;雖然產出品質深淺不一,仍形成罕有的百家爭鳴現象!國外體育作家在無賽事可寫的情況下也暫時將目光投向中職,就連美國知名數據查詢網站《Baseball-Reference》,也自2020年起建立中職選手數據供球迷查詢。
如有經營媒體又能分析數據表現的觀察者不難發現,今年投入中職的報酬率極高,以往線上直播中職賽事的網路平台,2020年上半季收視提升為以往的1.8倍,廣告業務洽詢度顯著提升;而各球團為提升自家球隊推廣,也新增起獨立轉播平台,邀請自家球星和啦啦隊擔任講評工作,激發不少全新收視樂趣,這也是季初因應防疫閉門開戰時始料未及的狀況。
以我作為媒體經營者的所見數據為例,中職在2020年全年的新聞、專欄與專題產量、整體流量績效都較去年同期成長1.5至1.8倍,而季中選秀的專題成效更達到歷史新高,為歷年平均瀏覽數的4倍以上;從廣告從業友人提供的數據顯示,2020中職關鍵字搜尋比起往年提升1.66倍;古云「禍福相倚」確是至理名言,危機能帶來轉機,2020年的中華職棒就是最好的實例。
疫情讓全球體育產業陷入了冰河困境,但在台灣防疫的遮罩護體下,中職不但確保了球季完整進行,維繫住選手、教練和從業人員的工作權,保住了絕大多數體育傳媒的既有編制,更帶來數據績效全面提升的望外之喜,真的只能說,生長在台灣確實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好球帶大哉問
去年賽季,作為2020年春季全球唯一職棒開打的國家,各國球迷與媒體都聚焦於中職,曾有國外記者先後在社群提出中職好球帶不固定影響比賽,再次引發「變形蟲好球帶」的檢討聲浪。
Continue reading談棒球比賽時長
棒球比賽常被各國球迷指教時間過長,各國職棒都有相關討論,因為時長讓新球迷卻步成為推廣門檻,也是各聯盟主事者的課題。
Continue reading精選專題《棒球名言堂》:統一獅陳鏞基篇
Continue reading陳鏞基
沒有什麼事比夢想熄滅更讓人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