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球帶大哉問

去年賽季,作為2020年春季全球唯一職棒開打的國家,各國球迷與媒體都聚焦於中職,曾有國外記者先後在社群提出中職好球帶不固定影響比賽,再次引發「變形蟲好球帶」的檢討聲浪。

中職主審好球帶的真的很不穩定嗎?

讓我們跟大聯盟做個對比,MLB在2008年引進Trackman系統後,可記錄比賽逐球軌跡,最大助益之一就是能回顧好球帶判決標準是否一致;根據2018年大聯盟89位裁判的判決數據統計,大聯盟的「好球帶一致率」約為91%。好球帶一致率即是「同位置的球,上一顆判好(壞)球,這一顆也判好(壞)球的機率」,藉此可看出裁判的好球帶判定是否穩定。

大聯盟引進Trackman是在2008年,那一年統計出的好球帶一致率為84%;運用科技系統十年後,好壞球的一致率明顯提升,科技輔助確實對於主審判決精進有非常顯著的效果。

那大家質疑的中職好球帶一致率,數據表現如何?

根據台體大黃致豪教授、逢甲大學人工智慧研究中心許懷中主任的論文研究中,運用Trackman系統計算中職2018年的數據報告顯示,中職主審的好球帶一致率同樣也是91%,跟大聯盟同年的一致率相同!況且過去中職主審都是根據比賽錄影帶來回顧好壞球判決是否有瑕疵,藉此修正錯誤,在還沒有引進Trackman系統時,就已經具備和大聯盟主審群相同的準確度;儘管美國職棒的球隊多、主審數量及判決樣本數龐大,肯定有部分判決水準落差極大者會降低平均準確率,但數據統計仍然是不可否認的明證,中華職棒和大聯盟主審的好球帶判決穩定度是在同一個水平。

此外,根據過去研究,世界各國職棒主審的好球帶已不像大家傳統印象中那樣是個長方形,而是更接近橢圓形,也就是好球帶四個邊角不大會撿。

會演變成這樣其來有自,即使以棒球規則上,通過好球帶的是好球,但若是投手投了顆垂直系變化球,那顆球通過本壘板時削到好球帶邊角最下緣,之後落地(或掉的很低),多數裁判都不會把這種球判為好球,這是為了避免引發抗議,因為進壘點判定在場選手和教練沒有即刻影像可以隨時確認,競技時純憑感覺,如果這樣極端的好球帶進壘點被判好球,即使對兩隊一致,對打者仍然極端不利,雙方總教練和打者群肯定抱怨連連,也將影響比賽順利進行,長此以往,主審的好球帶就養成了對這些極端位置盡量不撿的習慣,好球帶就變成了這個形狀。

近年來棒球圈熱議的另一話題,就是是否要以電腦取代人力判決?

電腦理論上不因時間、壓力、疲勞,或主客場球迷干擾因素影響判決,電子好球帶也可解決人性因球數和戰局不同有變大縮小的問題,電腦理論上不怕做出直接影響勝負的關鍵判決。

但有利必有弊,因為棒球的投打對決兩造始終是人類,人性則必有對好球帶不滿時,比方說前述例子中若對打者投出好球帶邊角最低處的位置,純以棒球規則和電腦判定,只要能擦過好球帶任一部份就必然會判為好球,這當然符合規則與程式,但如果你是打者碰到這樣的判決肯定會有意見,肯定會抗議,因為運動競技者是人類而非機器,所以棒球百餘年歷史中能順應人性、在電光石火間做出各方相對能接受之判決者,自然也是人類。

若數據證明中職主審判決素質並不亞於大聯盟,為何台灣球迷還是常邊看邊罵,卻對大聯盟判決素質落差無感?理由也很簡單,因為這是自家職棒,投、打、守和判決者都是同文同種的自家人,球迷的情感連結和關注都更為強烈、對每次攻守和勝負都更為在意使然。

原文首發於:《職業棒球雜誌 》2021.0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