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三折的東京奧運終於在2021年夏季劃下句點,過程雖艱辛,但總算能圓滿落幕;在棒球項目上雖然臺灣並未與會,但從各國的賽況和最終戰果觀之,亦有發人深省之處。
自從奧運棒球開放職業選手參賽以來,奪牌一直是亞洲棒球國家的野望,日本與韓國傾盡資源、甚至不惜停止國內職棒運作也要力拚金牌的魄力固然令人激賞,但美國隊在完全不影響MLB賽季下,以小聯盟選手為主體參賽仍能力戰到底的戰力深度,更加令人讚嘆。
夏季奧運進行期間在職棒賽季中,近年媒體數據顯示,奧運其實是屏蔽職棒關注度的殺手,日、韓兩國在奧運期間暫停本國職棒的作法一方面是為了專心競逐金牌,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將受奧運影響的職棒場數降到最低。
奧運就是這麼一個讓亞洲棒球列強愛恨交織的國際賽,有打要煩惱職棒關注度被稀釋、打得好對職棒票房沒有太大助益、打得差會遭到國內輿論非議,對職棒球隊與球星個人品牌絲毫無補;國手除了得放棄積累職棒個人成績和獎項競逐機會外,中輟賽季額外參與高強度國際賽時的受傷風險極高,如果因傷被降薪或下放,也不會有人為提前凋零的選手生涯負責。
榮譽至上說來容易,但國際賽只是短暫的激情,球員在職業舞台的功業才是不拔之基;職業棒球是棒運發展的關鍵,聯盟規模多大、制度多健全,會影響一國持續投入棒運的人口,最終決定棒球實力的縱深;國際賽好表現僅是發展棒運呈現的戰果「之一」、是附加價值,而不是經營職業運動的先決條件;美國是最好的例證,國際賽並不是大聯盟球隊、球員甚至球迷們關注的焦點,奧運期間大聯盟不但不停賽,甚至限制主力球星參賽以確保本國職棒發展的穩定。
從國家隊組成可看出一國棒球實力縱深,而從社會輿論則能窺見該國運動文化底蘊是否成熟;若民智半開,面對國際賽時輿論多朝脅迫職業選手妥協的天平端傾斜;在「金牌揚威國際」的迷思未除情況下,亞洲諸國社會輿論始終瀰漫程度不一的壓迫感,營造讓職棒和旅外選手全力配合圓夢的氛圍,職業選手也只能「從善如流」,然對照執世界棒壇牛耳的美國其籌組國家隊的方式來看,傾盡職棒之力逐金顯然不是發展正道。
未來面對奧運徵召,若是「榮譽至上」者或「利益(名聲、獎金、兵役解套和新工作機會)導向」者,願打則積極響應;但若職棒球員入選國手,影響職棒獎項爭奪資格時,可比照日本放寬出賽數、打席數、投球局數等列榜標準即可,其實職棒本身無必要再配合暫停或延後賽季。
職棒聯盟隨商業價值提升、發展規模日盛,未來職業球員所面臨的商業抉擇只會與日漸增,這是「開發中職棒國家」的正常趨勢;而隨著職業運動商業價值的提升,國際賽提振票房的作用也會日漸淡化,民眾對於國際賽的關注重點也應與時俱進,不宜再將國族榮譽視為至高無上,更應重視跨國交流過程,賽會奪牌不是重點,賽後帶回職棒的經驗與進步才真心令人喜悅。
當有一天,國際賽的參與對於職棒選手而言不再是義務,而真的只是一個選項的時候,才是棒球國力和文化底蘊同步提升的證明。
原文首發於:《職業棒球雜誌 》2021.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