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棒球守備能力的優劣評判,很難從傳統數據中一目了然,站位精準、守備範圍大的野手,能夠追到球的機會更多,給自己增添了很多刁鑽球的處理機會,結果沒能接到會被記為失誤;反之若野手站位不準、守備範圍又狹小,常目送打者敲出超越自己防區的輕鬆安打,帳面上反倒不會記錄野手任何守備失誤。
很多高資質的新銳外野手,因為具備高速移動力,在職棒初期常會靠腳程優勢來彌補經驗不足,即使在球迷印象中常常美技連發,但其實很多是對於防守站位和落點分析經驗不足、判斷失準後再靠著腳程硬是彌補回來的驚險撲接。
2009年是守備新觀念引進的分水嶺,此前較少細緻研究打者習性、針對落點分析做防守布陣,當時不少球是打者擊出後落點跟外野手的初始站位落差很大,那些球自然形成安打,所以外野平均守備範圍較小,欠缺經驗的年輕外野手在自己速度所及範圍內盡可能的接球,在這些處理中較少出現瑕疵、美技多、失誤少的人,拿下金手套的機會就高;但若從比賽細節和防守機會數字觀之,可以看出站位不精準會產生很多不被記錄失誤、但守備方鞭長莫及的安打,在無形中降低了球隊獲勝的機率。
而這些潛質優秀的年輕外野手,因為征戰多年,經驗變豐富了,對打者落點分析也比較精確,站位變得更精準,守備的涵蓋範圍變廣,逐球機會也大幅提升,也增加很多把打者安打沒收的機會。
除了仰仗在聯盟打滾多年對於打者習性日漸熟悉的經驗,職業運動逐漸走入數據棒球的蓬勃發展期,加上社群媒體推波助瀾,資訊傳遞量大而快速,中華職棒科技分析技術與時俱進,讓外野手除了經驗法則外,落點分析也有更多數據資料可供參考。
除了打者習性會影響站位外,不同比賽情境如:壘上有人、出局數不同、好球數不同時,打者也都有不同的應變打法,這些經驗都記錄在外野手的腦海裡,所以守備的站位判斷比以前準;例如兩好球以後,有些選手的打擊力道會以碰到球為主,這時候球的落點會比較前面,如果這時還在初始站位,球就很容易形成落在身前的安打。
只會死背打者習性絕對不足以應付棒球場上千變萬化的戰況,要想要百戰不殆,除了知彼更要知己!自家投手當天的狀況也可能影響對手的打擊落點,假設今天投手球速較快,右打者出手可能會把球帶得更進來,推打到右半邊的機率就會變高。掌握打者習性後要再綜合比賽情境去融會貫通,才能以此決定當下站位要怎麼移動,用經驗積累幫助自己增加守備範圍,才不會永遠靠天賦、憑腳程在彌補判斷上的不足。
棒球的數據資料是死的,閱讀和使用數據的人才是活的,需得要多動腦思考,融會貫通、隨機應變,才能讓死資料在球場上變成活輔助。在教練的眼中,有時候年輕選手缺乏思考的過程,打完比賽回家休息,明天比賽重新來過,其實比賽後有很多過程細節要去了解,才會一天比一天進步;打擊上,上場前要觀察投手,抓球、設定內外角、球種;而守備上,要記住打者習性、擊球落點,守備時要同步觀察自己投手的球速、球數、出局數、壘上狀況,這些都會影響擊球落點,知己知彼,才能提前應變。
原文首發於:《職業棒球雜誌》2025.0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