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野守備心法3:打者習性筆記

腳程快,守備範圍較廣的外野手,大多都會想盡力去拼接任何力所能及的飛球,所以滑接、飛撲的場面很多,即使透過落點資料輔助增加了守備範圍後,又會積極撲接「更難接到的球」。對於外野手而言,撲與布撲的決斷主要還是看離那顆球的距離有多遠,同時也要因應比賽戰況,假如比數差距較大,能撲的都可以拚看看,如果是膠著的比分,守備選擇就更考驗選手臨場的判斷力,自然會相對保守一點。

對於比較用心的外野手而言,長年征戰加上用心記憶後,各隊主力打者的擊球習性會熟稔於心,尤其中職歷史中有許多賽季是只有四支球隊的,各隊主力、強打就是那些人,每年對戰場次多,加上長年對決,只要自身是主力外野常上場先發,各隊先發打者的打擊習慣就會銘記在心。

根據詹智堯的回憶,在對戰彭政閔、高國慶,他們的特色都是比較明顯的,恰恰以打反方向著稱,所以落點會朝中、右外野;高國慶應對直球常打右邊、應對變化球常打左邊,雖然不是絕對,但是長期觀察以後確實有很高的機率會這樣打,另外像王勝偉,他的打擊方向就比較朝向中右外野,各隊主力打者的擊球方位和距離,長期對陣下來都會在我心裡留下印象。守備教練也會畫落點圖,像樂天因為情蒐人員是從日本聘請,製作落點圖的硬體更完備,內容更細緻完整,打擊習性、球數狀況、拉打推打的機率,都可以做分析。這幾年開始各球隊其實都陸續設置科技部門,可以把這些習性量化給選手做參考,再加上優秀的外野手本身就具備豐富的經驗,經驗加上數據輔助會更有效率。

站位的精準主要是幫助外野手增加守備範圍,結合當下情境,如果投手球速沒到很快,打者拉打機率會變高;投手球速快的時候,打者球帶得比較進來,推打反方向的機率比較高,因此投手狀況也會成為外野手站位時的變因。基本上站位會先以該打者最常見的習性為主,再根據投手臨場狀況、好壞球數、比分、出局數等情境做微調,可能只是一至兩步間的移位差距,但就是這毫釐之差,影響最後是否能順利接殺。

球棒操控能力愈好的打者,愈有辦法做到因應戰局做攻擊型態的改變,像是前面提過的彭政閔,平常壘上無人,他的習性通常是inside-out打右半邊往中右外野的飛行路徑,壘上無人的時候,有經驗的外野手會因應他的長打機率再往後退一點,而在兩好球以後,會站中右外野靠前面一些。

有些打擊型態偏向拉打型的打者,壘上有人的時候,其反方向擊球可能會變多,像是陳鏞基,如果無人出局、打者球數領先的時候,陳鏞基拉打的機會高,這時候外野的站位就會偏中左外野;若一、二壘有人,因為要護送跑者進壘,他的打擊落點在中右外野的機率就會提升。

球棒操控力不佳的打者,不管壘包上有沒有人,打擊落點差異都不會太大,如果沒有良好的球棒控制力,想改打其它位置也打不好。簡而言之,對付球棒操控力愈好的打者,愈需要隨著戰況做移動,這樣的強打者不僅讓投捕頭痛,對於外野手而言也很難控制站位,像陳傑憲、王威晨,他們會視布陣情況變換打擊方位,這類型的打者擊球落點千變萬化,很難明確被定位。

原文首發於:《職業棒球雜誌》2025.03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