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聯盟產業負循環

福斯傳媒撤離,在台灣體育圈投下震撼彈!此與迪士尼收購後衡量全球投報績效的營運考量有關;在台投資多年廣泛挹注轉播權利金及賽事行銷資源,卻無法如願穩定回流效益,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以大聯盟在台灣轉播的狀況觀之,自陳金鋒啟先河,王建民連兩年帶起首波高潮,繼而又有郭泓志、倪福德、胡金龍等人的延續,千禧年後首個十年是旅美選手帶動觀賽的黃金期,連帶拉抬轉播權競逐方興未艾;但隨後台將無法長期站穩美職,返鄉的海歸浪潮滾滾而來,陳偉殷、林子偉儼然成為近年吸引普羅大眾觀賽的少數亮點,然則星光有餘、熱度不足。

2020年疫情先造成小聯盟賽季停止,賽事停辦後遑論行銷,存在大聯盟主事者腦中已久的縮編整併農場計畫,更因疫情板上釘釘。

在球隊縮編、閉門開打營收短缺等利空夾擊下,自由球員市場出現供過於求的情形,除少數頂級大物身價較不受影響外,金字塔底部的選手尋求快速簽約、提前在球隊卡位的情況紛呈;中產或低廉合約數增加,薪資水平下滑,許多4A型、角色型、工具人型選手,及縮時政策下被壓縮生存空間的一人型牛棚,都將失去大聯盟機會,當他們回歸農場後會再逐層壓縮到小聯盟原層級選手的出賽數,形成符合原層級實力的選手再次遭到淘汰的負面循環;此影響範圍覆蓋全球,拉丁美洲、日本、韓國和台灣等在低階聯盟打拼的旅美選手,工作機會都將大減。

對台灣旅美選手而言,長年無法踏上大聯盟者勢必要另謀出路,旅外合約結束後,球員約略在27歲左右的巔峰期,是否要在高物價、低收入且須忍受長期舟車勞頓的海外異域繼續拚戰,甚至冒著染疫風險尋求遙不可及的最高殿堂美夢?還是回到母土為棒球生涯的巔峰期尋求舞台和保障?當退卻思維深植選手內心,畢業生根留本土、旅外者倦鳥歸巢也就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

已旅外者回歸、企圖旅外者駐足,最終影響到的就是轉播收視,台灣棒球觀賽市場很現實,雖號稱國球,但棒球收視在休閒娛樂業仍屬小眾市場,國內具備最多收視人口的職業運動就是中華職棒;而願意觀看無旅外選手之外國職棒鐵桿粉絲數量卻少得可憐,真正能吸引大眾化追星型收視的比賽,除了國際賽外就是旅外球員能站穩一軍並打出好成績的賽事;反之,當台灣選手從旅外之路節節敗退後,就會產生產業負循環;旅外球員欠缺機會而返台,國外職棒缺少台灣臉孔,民眾對賽事興趣缺缺,除鐵粉外無法開拓大量收視戶,收視率下滑造成廣告投放和企業贊助減少,最後頻道認賠殺出。

轉播集團棄守,對運動推廣是沉痛打擊,這代表多項本有轉播的運動項目,在特定地域的曝光機會將會大減,該地民眾對該運動的關注度將只減不增,後續將引發投入相關工作人口逐年減少之產業負循環。

網路收視的崛起,勢必瓜分傳統電視台績效,而網友普遍缺乏的使用者付費概念,則又會擠壓線上平台的生存空間;市場能否做大、使用者付費觀念能否普及,這才是轉播營運能否健全的長久之道;一家體育台的撤離並不令人畏懼,可怕的是他家接手後仍然無以為繼;而更為可怕的是當體育媒體一間間棄守台灣的時候,普羅大眾的反應是於己無損、渾然不覺,這樣的無感,就是體育氛圍不健全的例證,這才是最可嘆的。

原文首發於:《職業棒球雜誌 》2021.0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