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恰新約  為傳奇球星邁向優秀教練鋪路

image

中華職棒近年有三位重量級球星,不管你是否支持他們所屬的球隊,只要他打出全壘打,球迷會不分敵我為他喝采。其中一位是張泰山;另一位是去年底高掛球鞋的陳金鋒;目前現役僅剩最後一位,彭政閔。

 

恰恰在農曆年前確認與中信兄弟續約,這可能是他現役時期最後一張選手約,雖然月薪未達 80 萬,但合約將保證恰恰生涯 18 個賽季都在兄弟,以黃衫軍隊史最偉大球員姿態從一而終;兩年後雙方仍可延展球員約,四年教練約將待恰恰真正退休那天才開始執行。無論在選手月薪、續約彈性、教練待遇,都是誠意和敬意十足。

 


黃金世代三巨頭的最後身影

 

月薪當然重要,但對彭政閔最大的敬意其實是出賽數。對一個歷經風霜、戰功彪炳的戰將而言,需要的不是錢,而是一個有尊嚴的退場。

 

陳金鋒、張泰山、彭政閔這中華職棒黃金世代的三巨頭,在壯士暮年都碰到類似問題,陳金鋒在還能打的時候被冷凍,直到 2016 年身體狀況更為不穩定時,反需因應引退賽需求打止痛針出賽,實際上是蹉跎當打之年和為告別而告別。

 

張泰山因機遇和個性,味全龍解散後,輾轉投效興農牛又至統一獅,雖然一身紀錄和赫赫戰功,但最終都因與球團管理階層不睦而分手,萬眾矚目的三百轟只能留下懸念,卻苦等不到重回這讓他揚名立萬之戰場的機會。

相較於金鋒和泰山,恰恰其實是三巨頭中最被球隊重視者,雖然中信兄弟連三年在總冠軍賽鎩羽而歸,但主帥無論是謝長亨或吳復連,都不曾在總冠軍戰讓彭政閔坐冷板凳。三年來,他不僅僅是黃衫軍爭霸時的精神領袖、更是一線主力戰將,2016 年總冠軍戰,他的打擊率是中信兄弟陣中最高的 0.368,更囊括黃衫軍獲勝場次中的全數單場 MVP。

 

每年例行賽,我們總能看到檢討彭政閔棒次,甚至討論他是否該繼續先發的負面聲浪;每逢爭霸期間,也有人認為總教練受迫於他昔日的戰功和廣大支持群的輿論壓力,才勉強讓這位老將在冠軍戰中先發,即便在他達成連 16 年三成打擊率、即便他 2016 年總冠軍賽一如既往的剽悍表現,仍避免不了這些雜音。

 

2017 年,將是彭政閔邁入 39 歲的賽季,在這個失去陳金鋒和張泰山的中華職棒中,我們仍能看到彭政閔身披黃衫、踏上打擊區的偉大背影。無論是不是象迷,我都加倍珍惜。

 

 

戰績考量與尊重拿捏  與老將相處的課題

 

在世界上爭冠難難最高的職業聯盟:MLB、NBA,波士頓紅襪隊「老爹」大衛·歐提茲(David Ortiz)、紐約洋基隊基特(Derek Jeter)、洛杉磯湖人隊布萊恩(Kobe Bryant)退役時,他們得到的尊重,其實並不只是退休巡迴賽中各隊的餽贈和讚揚、也不在於母球隊是否引退他們的球衣和舉辦盛大儀式,讓他們和球迷最有感的尊重,其實是生涯最後五年這些人的出賽數,除非這些老人受傷到不能打,不然沒有管理階層會跳出來叫他們:「把機會讓給年輕人」。

 

一個球隊要培育一位名留青史的傳奇球星,需要十到二十年的時間才能順利達標,即便尊榮備至,向傳奇告別仍然令球迷惋惜不已,台灣在老將上了年紀或開始有走下坡跡象時,就千方百計構思如何讓他們轉教練、放板凳逼退,以節省開支或迅速換血在戰績上求成,只有在老球員發現自己賴著也沒有舞台,決定不如歸去的時候,才讓他出來和球迷告別,離真正的尊重,其實還差得遠。

 

2016 年陳金鋒以台灣職棒史上規模最大、歷時最長的引退活動告別現役後,許多人才赫然發現「對於老將,我們總是珍惜的太晚。」

 

我們已然失去一個偉大的陳金鋒,而偉大的張泰山,仍不知道自己下一張合約何在;三巨頭中最後的身影—彭政閔終究會有退休那天,與其引退時才來檢視儀式是否隆重、面子是否做足、雕像是否栩栩如生?不如在還能看球星在場上獻藝時,繼續給予他每年穩定出賽的肯定,直到他自己打到不想打、想去作些人生過去沒做過的事情為止,讓球員生涯沒有任何遺憾,比起盛大包裝的引退儀式,出賽數對偉大球員而言,是最實際的肯定。

 

我從不是象迷,但在「尊重老將」這件事及彭政閔新約內容上,我充分肯定中信兄弟,他們的做法值得其他球隊效仿,因為職業運動的經營,有些事情,是比眼前的勝利更重要的。

 

 

老將新路  貴在吸收新知

 

彭政閔過去的職棒生涯訓練和張泰山類似,從觀察、模仿和詢問去得到訓練方式,訓練內容沒有因材施教,也沒有客製觀念,他在摸索中靠著加倍的努力來強化自己的優勢,儘管方法不一定合用,但靠著勤奮不懈,他打出一片天。直到近年,透過訓練營的觀念交流,他才更體會重量訓練的重要性。

 

2015 年歲末,彭政閔擔任 NIKE 青棒菁英訓練營的教練團成員,他在受訪時說:「過 30 歲後,我才知道重量訓練的重要。」

 

近年旅外回歸帶回的重訓觀念,及連續三年在波士頓紅襪高階 A 總教練芬斯特(Darren Fenster)主持的青棒訓練營中,和美國教練及大量有旅日、美經驗的教練團成員(陳金鋒、林恩宇、王建民、林哲瑄、張進德、陳鏞基……等),甚至和新世代青棒選手交換心得,都讓恰恰得到過去沒有的啟發。

 

2009 年起,中華職棒的賽事增多為單隊一年 120 場例行賽,季前體能儲備和重量訓練的調配更為重要,因應賽事密集度帶來的新挑戰,及求取更長遠輝煌的職棒生涯,彭政閔在 2011 年後聘請專職私人防護員,透過擁有體適能、復健與運動傷害防護專業的夥伴,協助自己在賽後和重訓後的肌肉舒緩、放鬆,和日常體能訓練規劃,也協助觀察訓練項目成效,適時排除無用練習,私人防護員幫助彭政閔不用分心在訓練內容構思和篩選上,可以專注於球場表現。

 

此外,彭政閔發現國內職棒傳統春訓和調整方式,比較少有專業人才研究和革新,包括技術、重量、體能訓練等項目,即使恰恰已知道這些內容的重要,但在缺乏更深度專業人士的規劃下,他還是只能實驗和嘗試。但難能可貴的是,以彭政閔的年齡、資歷和戰功,直白點說,他甚至不需要再證明些什麼,但他願意以資深球員的身分,勇於詢問和學習自己過去不熟悉的新知識,不故步自封、願意吸收新知的精神,對於他球員生涯晚期維持高峰、或未來邁向優秀教練的道路,都有極大幫助,因為選手轉任教練,向來跟生涯成績偉大與否是兩碼事。

 

選手轉教練,中職近年多有無縫接軌式的退休直轉、趕鴨子上架式的選手逼轉,但這從來都不是培養優秀教練的方法,會打的球員不見得會教是眾所周知的狀況。

 

中信兄弟願意資助一個未來將轉往教職的名將「學習如何當好教練」過程所需的學費,讓彭政閔轉換跑道後更願意積極充實自己、多方吸取任教職棒圈所需具備的心態、技術和經驗,未來在新職場更能有效將過去渾身本領透過系統化的方式傳授給後進,這才是真心想把「偉大球員」栽培成「優秀教練」的實質投資,也是考量過彭政閔的個性和未來發展的理想安排,一但彭政閔留任兄弟教職,能夠有所發揮,最終受惠的也將是中信兄弟球團。

 

Photo credit:侯子旅攝 Voyage avec Y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