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球星個人品牌發展

 

近年來,運動經紀與設計在台灣蓬勃發展,球星在新時代浪潮下逐漸跳脫傳統由球隊統包商品開發的模式,積極與所屬經紀公司共同開發個人識別商品,如林智勝、陳鴻文、劉芙豪和周思齊等,都為台灣踏出經營球星個人品牌的第一步。

 

陳金鋒在近年高掛球衣並擔任球隊管理職後,富邦悍將曾在2017年拋出開發「陳金鋒系列商品」的想法,盼仿照飛人喬丹(Air Jordan)牌的操作方式,長久延續鋒砲價值。

 

台灣球星個人品牌開發,確實需要這樣的切入點長遠操作,並搭配像陳金鋒這樣級別的球星,才有可能讓個人品牌永續經營的美夢成真,可惜這個時機點來得晚了些,沒趕上陳金鋒的現役黃金期,因為偉大如喬丹牌的發跡,也是源自於前期挖掘。

 

早在喬丹職業生涯菜鳥年,耐吉(NIKE)就與之展開合作,除了以超越當時行情的天價與他締約,更大刀闊斧地在球鞋外觀和結構設計上大膽創新,伴隨著喬丹在球場上的成功,系列鞋款掀起產業革命,過半球鞋成為跨世代經典,如今無論推新或復刻都是粉絲趨之若鶩的神作。

 

喬丹牌的魅力,在全球化行銷推波助瀾下,儼然有凌駕耐吉之上的趨勢,獨立操作球星個人品牌、開創更大共同利益,成為千禧年後的新思維;飛人商標的魅力早已跨運動領域,前紐約洋基隊球星基特也是代言人之一。

 

台灣球員個人品牌至近五年方始萌芽,與國外格局與產值自難相提並論,以人選論之,陳金鋒現役時期的光環,無疑是個人品牌最可能成功者,可惜現役時期沒能開發最大品牌價值,而張泰山、彭政閔這幾位同等級名將也都在屆退之齡才遇上個人品牌開發的萌芽時期;後來的林智勝、周思齊、劉芙豪等亦然,可預見的是,生涯後期方始投石問路的個人品牌,缺少強有力的生涯顛峰期重疊輔助,其個人光環對於品牌價值延續的作用將十分有限。

 

值得慶幸的是,台灣目前已經有人願意投資切入,儘管商品開發水平參差不齊,但既有開路先鋒,就有經驗可供依循,未來在新人的挖掘投資、品牌行銷規劃和商品通路開發,都可從前人經驗借鏡,逐步邁向成功之路。

 

無論多偉大的球星,高掛球鞋後的吸引力都難以避免斷崖式下滑,過半球員在轉任教職後於世代交替中被遺忘,更可能發生的是偉大耆宿執教後為球隊戰績不彰所累,現役時期的榮光也被全盤抹煞。

 

但若換作是一個從新人年起就有行銷團隊量身訂做、包裝的球星個人品牌,就有可能跳脫這個循環,從球場英雄轉變成意識形態、人生價值,進而成為不朽的品牌象徵,這才是讓球星價值被具體量化和永續經營的模式,喬丹牌就是最好的成功案例。

 

球星個人品牌經營操作的黃金期是從菜鳥年到退役後的五年內,這15年內能否在市場打出口碑,將決定最終成敗關鍵,如能佔一席之地,才能跳脫「現役才賣錢,退休沒價值」的魔咒。

1984年,年輕品牌耐吉獨具慧眼地挖掘了喬丹這塊瑰寶,造就後來稱霸世界的轉捩點;台灣的運動員個人品牌目前的經營正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雖然仍有許多商品設計流於孤芳自賞,但至少已有起頭,只要不間斷的努力進化,就有機會從挫敗中進步,邁向真正的個人品牌成功之路。

 

(原文首發於《職業棒球雜誌》2019.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