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牛王朝(或說 Michael Jordan)的紀錄片《The Last Dance》,經過五月份連五週的全球強力放送後,世界體壇掀起一波 90 年代的懷舊潮,一時間籃球迷走進時光隧道,仿佛芝加哥公牛隊在 2020 年五月才剛完成隊史第二度三連霸。
和身邊 NBA 老球迷們討論起這部紀錄片,我們的共識是「紀錄片播映的時間點選得恰到好處!」在美國各大職業運動因疫情停擺之際,這部影片拯救了 NBA 的討論度,也拉抬了週邊商品的營業額;直播賽事向來是商業機器齒輪運轉的潤滑劑,當比賽停擺,商品銷售獲利的停滯也就可想而知,在紀錄片上映前後走進 NBA store 與店員閒聊,店員都說「好險有這部紀錄片,比前兩個月的生意好太多了!」
這就是 Michael Jordan 的威力,這部紀錄片不僅填補了 NBA 停賽空窗期,更重燃了週邊產業的生機,MJ 一直是體壇金雞母,在他退休超過 20 年後的今日依然如此,他的商業價值不但沒有隨著退休日久而喪失影響力,反而隨著 Jordan Brand 的全球化行銷不斷深植人心,喬丹牌超越籃球界,創建出跨世代、跨領域的品牌魅力,從每年不斷復刻繽紛色系的 Air Jordan 鞋款可見一斑,Michael Jordan 本身就是顆光芒萬丈的鑽石、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行動金礦,誠如前人云:「Michael Jordan is not a businessman,He is business,man!(MJ 不是生意人,他本身就是一門生意!)」
再回頭看這部影片的上映時機,正因 MJ 是個成功的商人,所以與他相關的每步操作都經過縝密的商業計算,提前於五月上映紀錄片,以救主之姿再度降臨急凍的籃球世界,維繫 NBA 的討論熱度、給全球待哺傳媒提供談資、更肩負轉動欠缺賽事催化、難以為繼的商業巨輪重任;但相對來說,這個上映時機也是「籃球之神」威能呈現的最佳時機,因為如今全球根本沒有任何賽事足以撼動 Michael Jordan 紀錄片的熱潮,缺乏賽事場場直播,那些被拿來與 Jordan 比較的球星(如 LBJ),更無法用實質表現瓜分任何一丁點關注度,整個五月,彷彿 MJ 統治 NBA 的霸權時代重新降臨,擋者披靡。
Michael Jordan 在內心塑造假想敵,進而激勵自己打敗對手、邁向高峰的作法已經不是一次兩次,而是向來如此,這近乎病態的偏執,造就他取得職業生涯前人未見的成功,但也為他招致「暴君統治」與「小氣球神」之名,他絕對不是一個好相處的隊友與領導者,他的私人訓練師 Tim Grover 在著作《Relentless: From Good to Great to Unstoppable》(譯名《強者之道》)中舉《化身博士》的故事為例,主人翁是一位受人景仰的紳士醫師傑克,傑克喝了自製的藥劑,內心分裂出個性陰險邪惡、擅長掠奪的黑暗人格「海德」,人格分裂式的挖掘黑暗面的第二自我,是 Grover 認為 Jordan 在球場上能戰無不勝的重要心理素質,一如傑克化身海德、布魯斯班納變成浩克一樣,黑暗面取代既有人格讓 MJ 無堅不摧,但黑暗人格的三面刃勢必讓對手、共事者及自身都須共同承受高壓與苦痛;書例中,無法控制黑暗人格的傑克醫生最終以自殺悲劇收尾,但很明顯的 Jordan 可以運用自如甚至怡然自得。
過去 MJ 現役時期他虛擬了許多假對手的故事,包含自己想像中的他人對其不敬、子虛烏有的對手嗆聲事件,將其訴諸媒體或隊友,給予自己打敗對手的動力是他的慣用手段;當然,對他而言效果很好,而他也實際端出了宰制賽場的表現,於是乎,此類舉動最終都成為他神話的光環;但身處同時代「有幸」與他相處、共事或對抗者,肯定不乏對此套路厭煩者,例如紀錄片問世後,前西雅圖超音速隊總教練 George Karl、猶他爵士傳奇球星 Karl Malone、前公牛隊員 Horace Grant、公牛隊老闆 Jerry Reinsdorf、甚至是被指稱可能須為 MJ 食物中毒負責的披薩店老闆,都曾先後公開駁斥紀錄片中內容虛假、斷章取義、刻意剪輯或過度美化,即便粉絲如我,透過影片重溫美好 90 年代以後,也不免對這些被消音、被剪輯訪談內容者掬一把同情眼淚,因為他們逆著風向,對籃球之神光環存在歧見、異議者,都被有限度的限制話語權,因為歷史永遠是由勝利者所書寫,「誰把握了過去,誰就把握著未來;誰掌握著現在,誰就控制著過去」,這一直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能在紀錄片問世後跳出來為自己發聲者,代表如今都還在人世,還能略盡蚍蜉撼樹之力,我這篇文章最大的重點,是紀錄片拍攝時已經辭世的前公牛隊總經理 Jerry Krause。
每個超級英雄的故事,都需要相對應的完美反派,當超級英雄在現實世界沒有了大魔王而無用武之地時,英雄就會成為凡人眼中的威脅,如同布魯斯.韋恩與雷克斯.路德眼中的超人一樣,是一個可能成為公眾之敵的潛在霸凌者;很明顯,以 MJ 為本位的紀錄片中,直接促成王朝解體的前公牛隊總經理 Jerry Krause 一如既往、順理成章的被塑造成片中最大反派,且(包含我在內)許多經歷過公牛王朝年代的籃球迷而言,在 1998 年公牛王朝解體後的十年間,我們也一直是這樣認定的。
紀錄片有些對他的評價是準確的,例如提到 Krause 有著「小男人」的心態,從小因身材而被歧視,所以在職場上極度需要被尊重,這個缺點在片中已被提及且合乎情理,但作為「公牛王朝」的紀錄片,劇中幾乎完全沒有客觀評價他的工作成果,而僅著重在他自卑且渴望獲得尊重,及與球員、總教練間的齟齬隨時間演變為難以彌合的鴻溝,但其實過去掌權時的多數時候,他都是秉持著「團隊勝利至上」的立場做出管理決策。
作為公牛王朝幕後的實質舵手,他的總經理之路走得並不輕鬆,尤其要和史上最偉大、最好鬥、最具商業價值,又最能營造輿論壓力的超級巨星共事,並在 NBA 全球化的風口浪尖下,維持王朝的體面榮光,又要貫徹老闆意志,做出準確且不受輿論脅迫的商業決策,讓球隊可以持續以贏面較大的方向運行,著實不易。
在 90 年代末期,Jordan 的思維是「如果爭冠失敗,重建理所應當;但我們一直在奪冠,為何老要想著重建?」這個思維很合理,從奪冠班底為本位思考確實也是如此,九成九的球迷應該也都這樣認為;但若站在經營者的立場換位思考,就會發現總經理不能把自己當球迷,他的職責是考量更長遠的事,正因為 Krause 是一個討人厭的 GM,所以他的重建步調從來不建立在「爭冠失利」後才正式啟動,那樣子的球隊陣容太老、太貴,無論團隊或球員個體聲勢、價值都不在巔峰狀態,對於制服組在交易市場上的操作將無法讓效益最大化;他的算盤是在爭冠失利前,透過交易形成仍以 MJ 為核心,換帥、變陣,二年內達到老、中生代無痛過度的局面,一邊按耐 Jordan,一邊維持季後賽競爭力、(當然,更要搾取 Jordan 生涯剩餘的最後商業價值),並一邊重塑所有人(含 Jordan)可接受的重建陣容,減少爭冠失敗後立即面臨的換血斷層,這就是 GM 的思考邏輯。
Krause 是「組織(organization)贏得總冠軍,靠教練或球員無法成就」的堅定信徒,即便如此他還是相當尊重 MJ,在他與三連霸班底矛盾最劇烈的時候,他仍奉行「只有 Michael Jordan 不能動,其他人皆可為籌碼」的政策,而他也有過去的實績支撐他繼續這麼做;80 年代末公牛在季後賽屢次見負於活塞,Krause 就果斷撤換了與 MJ 交情匪淺的主帥 Doug Collins,並以強勢手腕打造與 MJ 配合的新陣容,最終得到讓公牛隊在 90 年代成為冠軍球隊的成果。
有意思的是,從公牛王朝瓦解的茶壺風暴中,還是能看到管理階層與球星的職權分際拿捏得宜,MJ 和 Krause 雖然不對盤,但都還能謹守尊重對方權責的底限,Jordan 只會有限度的干涉選手名單和表達「我喜歡」或「我不喜歡」來「討論」教練及隊友人選;Krause 則可放手做他的工作,而事實證明這樣打造冠軍球隊的分工才是最專業的,要知道 MJ 曾公開力挺的隊員可不只 Phil Jackson,前隊友 Charles Oakley 是一個、前教頭 Doug Collins 也是,如果在 Collins 執教時 Jordan 就重度干預球隊人事,那 89 年起根本輪不到 Phil Jackson 走馬上任,他更不會在後來成為 MJ 揚言「只想為其效力」的冠軍教練。
即便結局不歡而散,但 Jackson 當年正是 Krause 炒掉與 MJ 交情甚篤的前主帥 Doug Collins 後親手扶正的,要知道 Collins 執教公牛的成績並不算差,要把一個有實績且與陣中王牌有交情的總教練炒掉、真除一個過去沒沒無聞且沒有實績背書的新教頭,沒有眼光與魄力是難以辦到的。
除了主帥遴選,在陣容打造上 Krause 也有獨到之處,MJ 為不動核心,其餘皆可為籌碼的建隊綱領早在 80 年代就已確立,1987 年選秀會上進補 Horace Grant、透過交易拿到 Scottie Pippen;90 年代堅持延攬曾造成 MJ、Pippen 反彈的歐洲金童 Toni Kukoc 入隊,及公牛首度三連霸隊形瓦解後,陸續透過交易與 FA 運作簽下 Luc Longley、Ron Harper、Bill Wennington 和 Steve Kerr 等人,兩次三連霸中打造能跟上 MJ 腳步的陣容,幾乎全出自 Krause 的手筆,其中 95 年用替補中鋒 Will Perdue 趁火打劫換來馬刺難以駕馭的 Dennis Rodman 尤為經典,自此王朝最後的拼圖終於填補。Krause 對自己的計畫瞭然於胸,他有眼光、有手腕也有魄力,能扛住陣中巨星、場外媒體、球迷所造成的龐大輿論壓力,而事實證明,他找來的奧援都有發揮價值,在王朝創建的過程中大放異彩。
順帶一提,公牛王朝的例子說明,拚戰確實是球員的舞台,但打造球隊必須交給經理人全權負責,超級球星越權干涉球隊人事的結果通常不會太好。以 Krause 的成功經驗,他確實是憑藉戰功贏得老闆 Reinsdorf 的默許在 90 年代末設法再次如法炮製的;只是當時屆滿 35 歲的 Michael Jordan 不想配合球隊的新計畫,沒有再次給他機會證明公牛王朝 2.0 的藍圖可以實現,如今,我們也永遠不可能驗證這個計畫是否能成功了。
如果你有擔任老闆或管理階層的經驗,應能體會高階主管最難忍受的就是被強勢員工脅迫,老闆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公司是沒有(人)不行,不是沒有(你)不行!」或許聽來刺耳,但在企業管理的邏輯中就是現實;連一般企業員工的總經理往往都被認定是資方打手、看做大反派被員工背地咒罵了,更遑論職業運動中與超級巨星共事、並承受公眾以顯微鏡式檢驗工作成果的球隊總經理(General Manager)了。
不知大家如何看待 GM 這個職務?多數球迷提到球隊 GM 通常沒什麼好話,而國外總經理現身球場時多半也是滿場噓聲居多;但我個人是很尊重這個職位必須具備的專業素養與勇氣,我曾親眼目睹球隊 GM 在與球員談薪前,密密麻麻的在筆記本上寫滿蠅頭小字,紀錄的全是挑選手毛病的條目(是,不用懷疑!),從帳面成績、進階數據缺點到負面事件及社群發言危機,條目鉅細靡遺,在談判桌上,他必須強壓抑「不想被人討厭」的人之常情,把傷感情的「你就爛」缺點一條條披露在當事人面前,一來希望選手未來確實能改進、二來要藉此幫老闆節省薪資成本;而做完這些傷感情的事情後,下談判桌又要與選手及教練經營表面關係,才能勞資曲諧、共創球隊美好未來,承擔此類職責並能盡善盡美者絕對不可能是好好先生,在球迷眼中更常是吃人不吐骨頭的混世魔王形象。
各國職業運動的總經理職位,無論在球員、球迷或媒體眼中都是反派、是頭號魔頭,可以想見他們要承受多少非議,而且要在商言商的貫徹老闆意志,即便帥如韓劇《Stove League(金牌救援)》的團長白承洙,在工作時都仍有人覺得他很機 X 了,就更別提其貌不揚、望之不似人君的 Jerry Krause,多數球迷都不喜歡他,紀錄片中一如既往地維持過去定論,將他定義為公牛王朝解體的元兇,但他的工作內容做得如何?六座 NBA 總冠軍,兩屆 NBA 年度最佳行政人員獎,不言自明。就連曾與他有過節的 Scottie Pippen 在訪談中都稱自己是與史上最偉大的球員、最偉大的教練及最偉大的總經理一起共事,在團隊共同成就的不朽基業面前,往日在商言商的小恩小怨早已雲淡風輕。
看完紀錄片、一切情緒沉澱以後,我特別想寫 Jerry Krause,因為這波懷舊風潮造成的唇槍舌戰中,他幾乎沒有得到任何篇幅,無論是經紀人、訓練員及親 Jordan 派記者在內的「捧喬派」;抑或公牛舊將、季後賽死敵等「反喬派」,各方事主或出面錦上添花、或現身反唇相譏,煞是熱鬧,彷彿 MJ 對戰猶他爵士的驚天一擊是昨天才投進一般;
但當百家爭鳴之際,昔日公牛王朝的幕後舵手 Jerry Krause,在紀錄片中只餘昔年受訪的片段畫面、封王遊行派對歡慶中被晾在一旁的臭臉、以及在球隊大巴前排斜眼看人的「小男人」鏡頭,無論片裡片外,他都成了無聲者,因為紀錄片開拍前一年他已然與世長辭,功過是非留與後人評,他自己卻再也無法為昔日的所作所為發聲;擔任一個成功球隊的實質掌舵者,1985 年執掌大權後與 MJ 攜手讓芝加哥公牛隊從弱旅變強權,並在 90 年代建立八年六冠的霸業,無論你喜歡或討厭 Jerry Krause,都無法否認他是個成功經理人的事實。
Photo credit:The Last Dance 影片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