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產業的小冰河時期

小冰河時期,是中世紀溫暖期結束後,自1550年至19世紀初的寒冷化時期,由於全球氣溫下降,使得植物生長季節變短、糧食作物減產,食物價格上揚,造成全球頻繁出現饑荒與瘟疫,進而導致掠奪與浩劫的連鎖反應;現如今世界受新冠病毒影響,體育產業也正經歷前所未見的小冰河時期。

在這個不甚平靜的2020年第一季,因疫情影響及防疫需求,民眾行為、消費模式及相關產業出現一連串的動盪及萎縮,大幅改變人民過去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三月底,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先生在受訪時曾說過「(疫情)恐將永遠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他在受訪時提到疫情對餐飲業蕭條的影響,並認為疫情後存活的絕大部份會是大型連鎖餐廳,中小型餐廳將會泰半倒閉,而餐廳業背後牽動的不動產與農業也將有骨牌效應。

疫情帶來的經濟影響是全球化的,且不侷限在餐飲和觀光業,更可能讓許多原本平靜安穩的產業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除了首當其衝的觀光及餐飲業大幅萎縮外,深層影響是帶來人類工作及休閒型態上群聚習慣的改變,互動機會及意願大幅降低,連帶影響運動賽事的舉辦與參與,破壞其相關產業鏈的正常運行。

「運動生活化」向來是所有職業聯盟致力推廣的,但正因其融入生活,當人類生存和民生基礎遭遇重大打擊時,自然而然就會影響到這些生活化運動的運作,在世界各國因應防疫需求減少、延遲甚至完全停止體育賽事舉辦以後,民眾的生活中不僅僅是少了體育賽事這帖心靈雞湯的慰藉,更有大量從業人員直接面臨失業困境,對他們而言,這是一個前所未見的冰河期。

運動生活化愈落實的國家,相應賽事而生的產業愈能蓬勃發展;但相對的,當賽事本身因天災而無限期推遲的時候,仰賴賽事而生存的產業所受到的重擊也是一般產業難以企及。


該有比賽的時間沒比賽了!現在該做什麼?怎麼做?做多久?有多少素材能做?能否預期成效?能否賣錢?上述這些問題,是每個體育關係產業面臨當前困境時必然會自問的問題,而還能思考這些者都還算幸運,因為體質不夠強健的公司,在運動賽事停擺後不久旋即面臨裁員與倒閉危機。

以美國為例,因核心產業美國職棒大聯盟停賽,原先可預期的開季熱點流量,相較往年卻慘跌六至七成,以數據分析專業著稱的資訊網站FanGraphs,無奈對包含創辦人兼執行長在內的十位員工減薪,並進行了該站創立15年來的首次裁員,面臨著立即可見的資金缺口,除了祈禱疫情獲得控制、大聯盟能在七月前順利複賽以外,營運者也只能在網站上軟性呼籲希望球迷成為付費會員,支撐網站度過此次難關,然而似乎緩不濟急,仰賴流量的內容網站,失去流量則意味著沒有足夠的廣告收入,員工扣薪、資遣的產業冰封期也開始降臨。


沒有了賽事,體育台失去了報導核心,報社開始裁撤體育記者,連權威體育雜誌《運動畫刊》也進行裁員,專欄作家沒有用武之地、而專跑單一球隊的地方體育記者也被裁撤;沒有賽事,沒有報導需求、沒有專題延伸,更沒有數據研究和專欄題材發揮的餘地,於是乎從核心主體的賽事停擺,進而導致球場人員、媒體記者、專欄作家、數據分析師及所有關係從業員的減薪、失業等一系列打擊。

猶如蝴蝶效應一般,在疫情的全球流行下,所有產業間的影響都是關連性的,從醫療到經濟,從消費、工作到休閒形態改變,從賽事停擺、媒體難以聚焦到廣告減產、收入萎縮,既往工時讓人彈性疲乏的球賽消失了,習以為常的穩定感也不見了,猶如疫病對人類的汰篩,不同體質的報業、雜誌和新媒體,在面對這場風暴下有的減薪、有的裁員、有的直接倒閉,體質較弱的媒體面對風暴沒有任何抵抗力,而體質強的也只能挫著等,不知道這個冰河期何時會影響到自身。

話說回來,我們台灣雖然是個人口僅有2300萬的小島,但在這場疫情中,我們用相對嚴謹的心態及機制防守,也讓中華職棒成為了全球少數可以順利進行的職業棒球賽事,看待這個風雨飄渺的時機點開打的球季,我們除了無比謹慎,也更加珍惜,因為持續運作的職業運動,不僅是該國人民的心靈雞湯,也是維繫相關產業及從業人員溫飽的命脈所在,天佑台灣,希望風雨平安度過,一切順利。


原文發表於:
職業棒球雜誌2020年0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