攘往熙来的醫院走廊,充滿著刺鼻的消毒水味,醫師和護理人員忙進忙出,辛勤忙碌地照顧患者,病房中、走廊間,正候診的小朋友,可能正準備打針、可能正準備檢查、可能正需要吃藥,他們用發怒、哭鬧,來掩飾內心的緊張與恐懼,看在眼裡疼在心裡的家長,臉上的不捨、緊繃、疲憊難以掩蓋。對於需要持續治療的病童和家屬來說,這樣的煎熬日復一日、週復一週的持續著。
這是我們印象中的醫院、這是我們見過的病房,令人望而生畏、很難看見笑容、鮮少聽見笑聲。有時候一個笑容,就可以融化冰冷;一個互動,就足以忘卻疼痛。而這就是小丑醫生的使命,為正在與病魔交戰的病童和家屬、乃至於醫療人員,帶來一帖心靈的處方箋。
小丑醫生的概念在歐美行之有年,1998 年上映的真實故事改編電影《心靈點滴》(Patch Adams), 由已故明星羅賓‧威廉斯詮釋心理治療師派奇‧亞當斯的行醫故事,電影旨在傳達「歡笑是最好的處方」,以小丑逗樂病童的方式,讓病患得到心靈上的治療地小丑醫生概念,多年來在歐美逐漸蔚為風潮,法國的微笑醫生協會,更已營運了 24 個年頭,除了進行醫院病房的演出,更架構出完善的小丑醫生培訓制度。
沙丁龐客成立於 2005 年,團長馬照琪小姐向來秉持「將表演藝術融入生活」的核心價值,認為表演不應止於劇場,而應多多走入人群、回饋社會。
秉持著這樣的精神,他在 2014 年放下台灣劇場的所有工作,隻身前往法國接受完整的小丑醫生課程,經過為期一年的訓練學成歸國,他成為首位從小丑醫生課程畢業的亞洲人,立志要在台灣落實紅鼻子醫生的精神和理念,為醫療體系做出嶄新的貢獻。
2015 年 6 月,沙丁龐客劇團展開紅鼻子醫生的培訓計畫,從 100 名甄選者當中選出具備小丑醫生資質的 35 人,再透過工作坊的反覆訓練、考核、裁汰,經過嚴格選拔最終出線六位學員,成為新科的紅鼻子醫生,他們具備令人快速放鬆心情的氣質、談吐,更有優秀的臨場反應、創造力。
即使成功從百人海選脫穎而出,更大的考驗還在後頭,學員除了接受嚴謹的理論課程 (醫院衛教、兒童心理學、基本醫學認識、如何面對壓力與悲傷…等)、表演訓練 (即興演出、音樂、魔術、偶戲、默劇等),更要模擬醫院演出可能會發生的各種突發狀況,並跟隨小丑醫生學長姐實際前進醫院,實習觀摩,勤作筆記,交換心得,經過密集的反覆培訓,才初具備足以登台實戰的能力。
紅鼻子醫生的舞台,不在劇場,而在醫院,台下的觀眾並非是買票進場看演出的觀眾,而是與病痛搏鬥的病童、家屬和醫療人員。
長期處在壓力壟罩下的環境氛圍,難免會有病童或家屬排斥小丑醫生的情形,尤其小丑醫生演出的對象,有許多都是小小年紀就被迫必須面對死亡威脅的小朋友,長期下來養成他們在情感傳達的方式較為偏激,充斥許多負面情緒。
小丑醫生前進台大醫院演出的前期,也曾遭受到小朋友排斥,憤怒的用吹氣方式,驅趕小丑醫生離開,但是小丑醫生臨機應變,因應他的吹氣動作做向後摔倒的動作,成功勾起小朋友的目光,經過長時間的努力,隨機應變加上每次演出時的記錄,一次又一次為這位小朋友做演出,讓他逐漸卸下心防,從排斥、引發注意、建立互動、逐漸培養出情感、到最後甚至產生依賴,要能夠達到這樣的成效,關鍵在於「用心」。
每次演出,兩位小丑醫生搭檔都會提前見面,相互分享近況,培養當天的演出默契,並且先到護理站諮詢護理人員,了解今日每個病房中的小朋友,剛剛接受了怎樣的治療?現況如何?讓他們可以為不同狀況的小朋友,量身訂做屬於他們的表演。
舉例來說,剛剛開完刀的小朋友,就不適合情緒起伏過大的演出,不可以逗他笑,但可以用一首輕柔的歌曲,舒緩他接受療程後的不舒服或痛苦。
每次表演後,小丑醫生都會私下記錄每位小朋友的反應和近況,做為下次演出時的參考,因為用心,才能融化心頭積雪;因為用心,才能掃除心中陰霾;因為用心,才能帶來發自內心的笑容。
小丑醫生們在台大的演出,逐漸培養出口碑,不僅受到小朋友和家屬的歡迎,也幫助醫療工作者很大的忙,小丑醫生的逗趣演出,分散了小朋友的注意力,讓他們停止哭鬧,醫護人員可以更順利的進行打針、檢查等工作。
這樣的搭配逐漸培養出默契,小丑醫生從每週兩天,因應醫院的請託,逐漸擴展為目前的每週四天。
台大醫院的兒童病房走廊間,當你看到一個簡單而熱鬧的遊行,看到迎面而來兩位裝扮有趣卻平易近人的小丑醫生,他們帶著簡單的樂器,打出輕快的節拍、唱出悠揚的歌聲,大家都知道,帶來歡笑的紅鼻子醫生來看診了。
他們要為大家帶來笑容、帶來溫暖,讓人把不安和緊張暫且拋諸腦後,讓醫院不再是一幢冰冷的建築,把表演帶進生活,陪伴最需要的人走最艱辛的路,這就是小丑醫生的使命。沙丁龐客劇團的願景,是希望未來可以把小丑醫生的演出,普及到台灣各個角落的醫院,乃至於更久遠的將來,能夠前進育幼院、養老院…等等需要他們製造歡樂的地方。
撰文:卓子傑
圖源:台灣紅鼻子醫生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