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副作用:中職高效益

上回介紹疫情副作用對中華職棒內部的影響在於季中選秀旅美好手的回歸和新銳潛力股的留臺現象;今期專欄將為大家闡述中職在疫情中於外部呈現的高績效表現。

若非運動傳媒經營者,一般球迷很難直觀感受到疫情對中職關注度的效益提升有多大;先不談數據,直接提最顯而易見之處,那就是中職轉播推廣的人力及資源投入。

在防疫狀況良好的背景下,中職在4月成為領先全球開打的職棒聯盟,而日本和美國則因疫情嚴峻,開打時間一再延宕,過去長年浸淫大聯盟、日本職棒或國際棒球的人才群,在中職成為全球唯一開打、各國產生前所未見的高關注度和國際化轉播需求下,這些人才相繼投入中職轉播,許多過去長年只為國外職棒講評登台的球評、專欄作家或駐美記者,也都因應電視台國際化轉播推廣需求邀約,投入中華職棒轉播工作;這在以往各國職棒聯盟順利開打的情形下是不可能發生的狀況。

不只是主播、球評的工作領域轉移,在各大電視台、報紙、網路媒體、專欄作家和網路直播主中,具高敏銳度能察覺中職熱度者,都在自營平台下增加了中職題材的內容產量;在轉播渠道上,各大體育台也因中職轉播權的握有與否產生不同的商業效益,以美、日職為主的電視台,在缺乏中職轉播,又沒有美國和日本職棒的效益下,收視率與廣告投單量自然大幅減產;而握有中職轉播權的平台,則有相較歷年同期2至3倍不等的收視人次增益,在點閱廣告和專案詢問度也有較為優秀的表現。

此外,因國外體育賽事停擺,外電新聞量不足,臺灣仍沒有出現大幅裁員的潰堤感,主要在於原先分配給美、日職的人力和資源,也大多轉移至投資報酬率較高的中華職棒上,雖然產出品質深淺不一,仍形成歷來罕有的百家爭鳴現象!國外體育作家在無賽事可寫的窘境下,也暫時將目光投向中職,就連美國知名選手數據查詢網站,也自今年起撈取中職選手數據建檔供球迷查詢。

如有經營媒體、又善於分析數據表現的觀察者會發現,今年投入中職的報酬率極高,以往線上直播中職賽事的網路平台,上半季收視提升為以往的1.8倍,廣告業務洽詢度顯著提升;而各球團為提升自家球隊推廣,也新增起獨立轉播平台,邀請自家球星和啦啦隊擔任講評工作,激發不少全新收視樂趣,這也是季初防疫閉門開戰時始料未及的狀況。

以我自身作為網路媒體管理者的數據觀察為例,統計中職至2020年9月底的新聞、專欄與專題產量、整體流量收益,相較去年同期成長至少2.5倍以上,而季中選秀的專題成效更達到歷史新高,為歷年平均瀏覽數的4倍有餘;依照廣告業朋友提供的數據,中華職棒相關關鍵字搜尋,比起去年提升1.66倍;古云「禍福相倚」,確實是至理名言,危機之下能帶來轉機,今年的中華職棒就是最好的實例。

疫情讓全球體育產業陷入小冰河時期的困境,但在臺灣溫暖的防護罩護體下,中職不但確保了球季完整進行,維護選手、教練和從業人員的工作權,還保住了體育媒體相對完整的編制,更帶來意料之外的數據績效提升,有感於此,真的只能說「生長在臺灣,確實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原文發表於:職業棒球雜誌2020年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