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賽時的投打表現、守備成果,場外訓練時的投球轉速、跨步距離等,棒球幾乎是方方面面都能被量化的運動。可量化的數據能透過儀器分析及教練敦促來達到績效提升,然則無法被量化的數據,例如心理素質又該如何提升表現?
職棒早年場次少,轉播渠道窄,加上沒有社群媒體,球員曝光度和議題熱度遠不及今日發達,輿論批判也較為單一與非即時,球員壓力主要仍來自球場競技;加上二軍建制尚未健全的年代,各隊都採精兵政策,過去還曾有防護員兼任翻譯的先例,專司心理輔導的運動心理師更是職棒初年不可能擁有的職缺。
隨著職棒逐年發展健全,比賽場次、強度的大幅提升,以及多元轉播和社群媒體促進的高曝光效應下,台灣運動鮮少被關注的問題逐漸浮上檯面—高競技強度和輿論壓力下的運動員心理健康。
職業運動員和國家隊國手,長年在高強度、高壓力環境中追求極致巔峰表現,身體層面有本科教練作技術指導,也有訓練師和防護員強化體能蓄積和傷勢預防治療;然則長期高壓下選手面臨的心理問題,也需要專業人員疏導和即時治療;因此,運動心理師的職務就扮演著心靈雞湯的要角。
趨吉避凶是人的本性,逃避困難也是人之常情,由此觀之,運動員追求極致表現其實是反人性而為之,就像明知火能燒身,卻要驅動自己去駕馭火源成為英雄;運動心理師在輔導過程則既要刺激球員迎向挑戰,又得保護他們內心不受傷害,如果不善拿捏尺度,很可能會造成反效果,非專業人士不可為之。
過去中信兄弟的爭冠過程中,主力球星曾多次遭受質疑與非議,球隊心理師洪紫峯老師讓選手正視自己最害怕的結果—「如果球隊又亞軍」該如何調適自我,用平常心展現刻苦訓練後的成果,而非為頂住長期無冕排山倒海而來的壓力,不自覺封閉內心,拒絕與外界交流,這樣反而會在高壓下無法發揮正常水平,絕對會是反效果。
中職隊伍數量少,奪冠期望高,球迷常認為自己每年都可以爭奪冠軍,成敗論英雄的風氣下用結果去反推過程就成為輿論批評的常態,只要輸球,就是選手態度差、心態有問題、就是軟弱怯戰、訓練偷懶。「贏球治百病、輸球都是病」,輸家一定有問題嗎?還是多數人習慣忽略對手的技高一籌,非得從落敗方找戰犯,來宣洩自己滿腔的憤懣。沒有選手願意在關鍵時刻手軟,拿自己的事業開玩笑,但排山倒海的批評聲浪已經讓選手養成不再欣賞自己,也很難享受比賽過程,就如同紫峯所說:「心理師的工作是讓他們能夠面對多元意見的世界,而不是一直被惡意綁架。」
近年成功的職棒球隊,背後都有運動心理師的身影,如過去Lamigo時期的彭涵妮老師,及前述中信兄弟的洪紫峯老師都是佼佼者。運動心理師不只是動動嘴皮出張嘴這麼簡單,選手們一開始也常抱持著懷疑心態衡量老師的專業度,測試這個「不會打球的人」是否真的了解我的工作、了解我這個人,如果不能獲得選手認可,取得信任,就無法讓他們敞開心房,更遑論解決心理問題;運動心理師需要能洞悉人性,解讀運動專項、更能因時制宜,解決選手問題,絕對是專業中的專業。
但據媒體報導,全台灣只有54位取得證照的運動心理師,其中僅2成能在體育界有全職工作機會,隨著運動產業在台灣的發展蓬勃,各細項專業需求也愈來愈被重視,希望運動心理的專業能在各運動領域被重視,增加相關職缺,方能促進年輕人投入這個領域共同努力。
原文首發於:《職業棒球雜誌 》2022.06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