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擊率盲點與長打價值

棒球是統計數據最多元且複雜的運動項目之一,數據能反映球場表現,幫助球隊做出陣型改進,但也有部分傳統數據脫離時代,出現盲點。

在棒球統計學啟蒙以前,打擊率是衡量打者優劣的指標。在棒球打擊這個失敗率極高的競技項目中,打擊率三成,代表十次打擊會出現三支安打,而「三割男」,至今仍是強打者的指標項目。

打擊率是以安打出現機率去判斷打者優劣,也確實,在同樣打數下,打擊率三成的打者就是比打擊率二成五的打者擊出更多的安打;至於那是什麼類型的安打?對打線的得分效益如何?打擊率無法忠實反映。

隨進階數據的興起,有愈來愈多的研究者發現傳統數據的盲點,近年在大聯盟也不乏上壘和長打表現優異的選手,表達出對打擊率數據的質疑,因為他們的實質攻擊表現遠高於打擊率所能反應出的狀況。

棒球的長打,意指打擊者在投打對決中敲出能站上超過一壘的安打,扣除對手失誤、野手選擇和趁傳等狀況下,敲出能踏上二壘、三壘,甚至直接回本壘的全壘打的總和。相較於短程一壘安打,長打的價值在於能讓自己以及壘上隊友在進攻時更有效的推進,近年結合球場科技硬體的統計數據中,能夠計算打者揮棒速度、擊球仰角和擊球初速,統計出何等擊球品質較為容易形成長打,增加防守者的處理難度。

長打中雖然也有三不管地帶的「德州安打」,或沿一、三壘邊線滾穿所形成的長打,但整體而言大多數形成長打的擊球,其品質相較一壘安打更為紮實且強勁、飛行距離更遠,擊球後的守備行為較常發生在外野,因為距離因素,讓防守處理時間更長,因此更能增添隊友及自身的進壘機會,進而更有效率地取分,壘上有人時,二支一壘安打不一定能拿一分,但一支長打卻有高機率可以取得兩分。

棒球是失敗率高的運動,打得紮實的球可能正朝野手而去遭到沒收,打的軟弱也可能恰好從內野手守備範圍臨界點滾穿形成安打;但無論是長打或短程安打,在打擊率這項數據上的反應增幅都是一樣的。

軟弱的擊球從內野手防區穿越形成的安打,在帳面上會增加打者打擊率,但壘上跑者的進壘幅度不大,就算站在得點圈,也會因安打後球離內野較近,野手處理較快而無法冒險進壘搶分;而追求長打的選手,常常容易因犧牲掉打擊率遭到球迷批評,但他們所造成的進壘能力和得分效益,卻遠非無法敲出長打的選手所能比擬。

同樣是一支安打,全壘打的價值和一壘安打的價值完全不同,光是能有效幫助前位跑者推進,造成更效能的得分效率,長打的價值就不可同日而語,但在打擊率上,這兩種安打卻呈現相同的數字增幅,這就是衡量選手價值和安排調度時的盲點。

沒有一項數據能夠恆久客觀評估選手價值,確實看打擊率是新球迷最直觀且快速入門的指標,但它能呈現的選手價值卻有重大侷限,在棒球統計和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球迷能透過充實此類新知跨入觀賽內行門道,球團則更需與時俱進,綜合上壘、長打以及擊球品質的評估來論斷選手表現,倘若純粹以打擊率決定選手成敗,不僅有失公允,還可能造成打線安排調度的盲點,降低兩軍對壘時的競爭能力。

原文首發於:《職業棒球雜誌 》2023.09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