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利組與撤退組

近代棒球比賽的分工中,先發投手完成五局以上的投球任務後退場,後續局數就是牛棚投手打卡上班的時段,其後各顯本事,看後援投手群的關門能力,是能表現優秀被拔擢於確保領先的勝利組、還是負責將已認輸的比賽局數消化完的撤退組。

比賽前段一旦先發投手開局不穩或一局爆,為了確保該場比賽後續還保有競爭力,開局可能就會有牛棚投手前去熱身,準備視先發投手狀況登板止血。而在用球彈性係數較高的年代,大分差比賽俯拾皆是,尤其前三局還沒打完先發投手就被打得七葷八素的比賽所在多有,在那個時空背景下,曾經有過一段時間球隊是採取無論失分多少,先發投手必須吃完局數才能下班的狀況。

以2015年桃猿為例,當年開季過一個月,猿隊在先發投手的失分定位策略就有所改變,季初教練團還維持先發投手失分三至四分就壓上牛棚止血的小分差模式,但後來發現聯盟打高投低情況愈來愈明顯,若先發投手沒吃完責任局數就退場,屢次提前動用後援只會讓本就不穩定的牛棚更為殘破,於是教練團著手改變投手運用的策略。

後來各隊的解決方案也大同小異,無論先發投手掉幾分,只要能吃完五局就及格,吃完六局就是立功,而維持領先的責任也不完全落在牛棚的肩頭上,而是交給各隊的打線,若能大局攻敵,再把大分差的領先資本交給牛棚花用,就算花到僅剩一分也是一場勝利。

到2020年下半季,用球彈性係數下修,隔年起小比分差的賽事再度重出江湖,靠打線攻城掠地再度成為難能可貴之事,當打者無法場場大局,牛棚的穩定度就又成決勝關鍵,因此如何妥善運用勝利組和撤退組投手,再度成為每個教練團的課題。

長年處在奪冠壓力的環境下,讓各隊總教練臨陣督軍時都有太多不想放棄的比賽,幾乎沒有總教練不會為了取勝燃燒投手,但最糟糕的狀況是燒了投手但卻拿不下勝利!投手的手臂是消耗品,對於固定輪值的先發投手是如此,對於天天都在待命登板的後援投手也是如此。

優秀的後援投手被賦予守護勝利的責任,而在一軍的非勝利組投手則要負責在大比分差時消化相應局數,無論是幫助球隊守成還是幫助球隊落敗時不需要再虛耗勝利組戰力,都是大功一件。

總教練在決勝階段都是賭徒,牛棚戰力就是他們手上握有的籌碼,好的賭徒知道何時該加注、何時當收手,而在小比分差比賽頻頻出現的狀況下,有些總教練會在平手甚至落後的情況下仍不放棄使用勝利方程式,只因為他們覺得這場比賽「還有贏的機會」。

終結者的定位應當是守護勝利的最後一道關卡,而不是在戰況膠著或落後需要止血時上場終結總教練的不安。教練團不知何時當收手的心態,往往會虛耗大半賽季的勝利組牛棚也沒有取得太多勝果,並在後續真正有機會能取勝的賽事中讓早已疲憊不堪的勝利組變成提油救火的不穩定因子;而在一軍陣容中,也沒有在應撤退的比賽中適時鍛鍊出一些備援的可用之兵,長此以往,能者過勞、堪用者無用武之地,球隊戰力與戰績自然都不會好看。

職棒賽季比拚的是總體戰力,釐清守勝和撤退的場合,才能妥善運用勝利方程式,畢竟比起全年僅依仗一兩位一夫當關的投手,打造一群分工明確、值得信賴的後援投手陣容,還是更加堅實、可靠。

原文首發於:《職業棒球雜誌 》2023.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