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星的媒體應對練習

每當職棒出現超級新人時,他都會有一段成為媒體寵兒的蜜月期,但這個蜜月期是長是短?會不會能夠延伸出長尾效益,就要看選手有沒有持續精進自己的媒體應對能力。

如果面對記者提問,常常只回應單字或單詞如:「是、對、好。」就算能講出一段句子,也大多是制式回應,這種回答既無聊,也讓記者很難完成工作,媒體面對這種球員不是放棄採訪,就是用自己的解讀去完成報導,這樣受訪很容易被曲解原意,也沒有達到幫自身加分的效果。

有些頂尖選手確實比較喜歡懂棒球的記者,如果覺得問題很有深度也會願意多講一些,但如果碰到提問較為空泛或表面,其回答也會比較敷衍。如此互動下產生的報導其實傳達出雙方的問題,選手面對空泛且跟自己沒有切身相關的問題時常常不知道如何評論也不方便評論,這是記者需要思考的點,而選手其實也可以巧妙的轉換問題回答,讓自己和對方都有台階可下,不至於雙方尷尬收場。

選手與媒體的互動其實雙方都在練習,彼此都有各自需要完成的工作,而在互動伊始,最需要具備的基本原則就是禮貌,遵循禮節和球場規範,不要冒犯彼此的底線,才能夠展開後續的工作。在談話過程帶點表情和柔性的肢體互動,甚至在較為熟稔以後適時地噓寒問暖,都會讓對方感受到自己工作時的辛勞有被對方看見,這是談話內容以外的包裝。

至於談話內容的本身,則需要充實自己、多做功課,球員打進職業聯盟,沒有人不希望自己在媒體眼中是「句點王」、「難搞者」或「鎂光燈絕緣體」,要想要有媒體緣,真正的根本在於受訪應答的方式要做出改變。

要改變選手的應答談吐,最快的方式就是藉由前人的範例來學習或借鑑,在網路時代要找到歷史受訪紀錄是很容易的事,無論是經紀人或家眷想要協助選手改善受訪談吐,只要搜尋列出受訪典範,並做出成功與失敗者的對照,對球員而言就是很強烈、很有說服力的教材,成功訪談和失敗訪談對於選手的加減分效應是一目了然的。

先前就有家眷幫助選手面對採訪練習,列出一些容易被曲解、誤會的採訪反例,或將一些講話得體,既不會太官腔,也不會讓人感覺被冒犯,擅長闡述自己的思想,還能適時展現魅力的球星,擷取他們的經典受訪段落,畫出重點讓學員揣摩,讓他們思考「當自己被提問到這類問題時該如何回答,才會既得體又受歡迎?」

當練習成為習慣以後,就可以開始應用於實戰,選手會建立起一套應對問題的慣用模式,對於媒體提問的內容用練熟的方式回應,久而久之熟能生巧,甚至後來碰到記者問出沒有標準答案或不便回答的問題時,也能主動轉換方向,提及記者沒想到、沒問到的事,巧妙跳脫自己不想回答的問題,轉而跟記者闡述自己想說的話。

要成為媒體寵兒沒有捷徑,除了在球場上的本質成績能夠顧好之外,就是好好揣摩如何在各種情境下回應媒體不同的問題,既安全又能符合媒體需求,也沒有能被放大解讀攻擊之處,甚至在記者提問外,還能另行補述很多他們預期之外的好素材,既善用了媒體資源,也幫助對方完成工作,締造雙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