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的四隊? 不值錢的球員?|活力熊

image

 

文:卓子傑(活力熊)

職棒營收,不管行銷作得再出色,票房和球隊戰績仍有相當程度的關聯,戰績要好,當然不是靠啦啦隊,而是球隊的戰力,但當團隊薪資要控制在八千萬左右時,下定決心要節省團隊薪資,又必須要維持冠軍的競爭實力,在現行職棒的隊伍規模,就會演變出一種特殊的經營模式:

1.複數年約的運用:

用複數年約綁定成績穩定而又有逐年成長潛力的主力戰將。

2.快速淘汰老弱傷貴:

打不出名堂的、年紀大了、貴了、成績下滑的、操壞的、養傷的、不聽話的,一律釋出、這些人很難被其他球隊吸收拿來對付自己,因為只有四隊,各隊的主力陣容空間有限。

3.FA制度的應對方式:

對待符合資格的FA大物,若決心挑戰就不積極挽留,因為中職市場只有四隊,而FA年資卻高達九年,就算22歲站穩一軍,FA年齡也都在31歲以上。當然只要實力夠強,年齡還算其次,但是真的要讓其他球隊願意花轉隊費和高月薪來延攬的FA,成績必須非常出類拔萃,對於小資球隊的經營方針,FA身價大漲者,就放任他和其他隊談,留不住就賺轉隊費;如果FA有行無市,該球員自然會回來和母隊續談。然後,領隊會議上,堅決捍衛此制度不被變更。

4.選秀會總有用不完的新血:

說得直白一點,中職的選秀權一點都不值錢,美國的職業運動,如大家比較熟悉的 NBA 和 MLB,常常有用球員、現金、和首、二、三輪選秀權做交易的慣例,在中華職棒很少有人會這樣做,為什麼?因為國外職棒有30隊、台灣職棒只有四隊,拿到總冠軍的和戰績墊底的,也只不過差了三個順位罷了,為什麼要去跟別隊交易首輪或二輪籤?只要等三個順位犯傻,就有很大機會選到心目中的真.選秀狀元的人選,選秀順位的重要性跟國外比起來真的不高。

image

 

只有四個球隊在競爭,但每年湧入選秀會的球員如過江之鯽,野手前兩輪很多都是一軍即戰力;若是投手,只要在球隊投手荒的年頭,新人RP就會拉上一軍來吃局數,填補一軍每年例行賽所需要消化的局數,至於這些新人投手吃不吃得消?就看他們的造化。

看完上述策略,應該可以理解為什麼中職資本額大的球隊,成績仍可能贏不了小資本球隊。

A.有銀彈的球隊不見得有地方花:因為FA的制度假設一直不變,符合九年年資格、要負擔不合理的轉隊費、加上FA時年紀偏大、並須擁有強大實績、還能夠挑戰成功的球星,想當然耳是非常有限,就算你有錢,在市場上都不見得每年可以找得到FA大魚,這樣一來有錢球隊在錢鬥上的優勢就沒有這麼明顯。

B..選秀順位落差不大:小資球團最著重的重點在於選秀眼光,然後加上先前所說過的一個重點,中職只有四隊、選秀量供過於求,第一順位和冠軍隊只差三個順位,如果墊底球隊的選秀眼光還不夠精準,那就真的是給予冠軍隊絕對的利多,因為選秀這一塊是最能夠節省球團薪資成本的人力資源。

每年選進來的即戰力大物野手、和能填補每年必須要吃局數的新投手,月薪最多都在10萬元以內,如果這樣的選手能夠吃下球隊每年的大量局數,野手打出足以卡進一軍的潛力成績,這樣在三年內就可以用極低廉的成本填補很大的戰力空缺,即便這些野手三年後有可能會要大約,球隊還是可以從選秀會上找到足以填補他空缺的新人,來擠壓他的談薪空間,在FA年資未調降的情況下,選手就算不滿也走不掉,這樣整體薪資成本仍然可以維持在低點。

image

 

對了,好像都沒有提到高薪的新人投手們,嗯……這些新人中繼投手,假設他吃完前二年的局數後,還有機會留在球隊,沒有因傷被釋出,那再來談是不是會影響球隊的薪資結構吧。

現在的球隊數,會讓我上面說的這些狀況持續強化,還有一點,已經只有四隊,而其中還有些球隊的球探系統運作不夠順暢,如果是這樣的話,大資本球隊的資金運用不會完整反映在實力落差上,和小資本球隊的實力落差無法顯現出來

大家說職棒戰場淘汰率高是現實面,這點我認同,而且放諸四海皆準,但是淘汰率高也得有個限度,國外職棒的淘汰是建立在健全的養成制度下,依照實力和表現逐年淘汰,選手生涯畢竟都還是有一定的平均年資。

職棒的現實面是實力至上,而不是短視近利,運用現行的聯盟隊伍規模和不合理的制度,採取短線操作,以每年選秀會上源源不絕的新血,作為資方有恃無恐的籌碼,去擠壓薪資開始成長甚至即將成為高薪階層的選手,把中高齡和薪資到一定程度、仍有戰力的老將,無條件壓縮上場空間、甚至快速拋棄,然後職棒逐漸走向每三五年就換一批新面孔,能長期累積成績、故事,進而成為聯盟歷史和傳奇的球星,越來越少的窘境。

image

 

所謂的「給年輕人機會」這個口號,聽在職棒新銳耳中,真是無限美好,但當有一天等你貴了、老了、傷了,球團也不會對你太有耐心,不用等太久,非頂級球員,30歲就會碰到第一個釋出門檻,因為你開始要升薪了、你可能有傷或成績不如預期了、更糟的一點,你開始會發表意見了…… 

給年輕人機會,在過去是偶一為之的大物搭配測試,如今是全面性的趨勢,這到底是「給年輕人機會」 ,還是「釋出正當老和貴」?會演變成把「基層培養到足以打職棒的台灣球員,當作拋棄式用品」來作為球隊降低團隊薪資的策略,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只有四隊,如此規模造成的現象,要稱作健全,實在難以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