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欠番的文化差異(下)

 

在過去中華職棒的歷史上,對於球星退役號碼的管理,也較為接近日本「榮譽背號」的保留及傳承模式,比方說前統一獅隊投手四天王的謝長亨,他在2001年退休後,將效力於獅隊時期曾穿過的17號和18號球衣,分別傳承給了後來加盟獅隊的兩大強投林岳平及潘威倫,這兩位投手新星,後來的生涯發展也不負草總厚望,現在仍為中職生涯通算總勝投數和救援成功紀錄保持人,直到林岳平退役之際,才又將17號球衣傳承給獅隊新生代投手林子崴。

說起統一獅,他們應會是中職近年將較頻繁碰到「球衣背號是否引退」問題的球隊,從2018年高掛球鞋的劉芙豪,到其後的潘威倫、高志綱、高國慶和潘武雄等人,這些三連霸橘色王朝世代的府城名將,都將陸續走向現役生涯的終點,所以從小破的56號球衣開始,獅隊球團也訂定出一套「永久欠番」的客觀參考準則,未來在統一獅隊要有機會被退休球衣背號,首要條件是該球員必須使用此背號效力統一獅隊滿15年,在該球員退役後,獅隊會將此背號保留2年,期間不供隊上其餘球員使用,2年的審核期間,確認退役選手的品行無任何疑慮後,就會再為該球員舉行背號永久引退的儀式;劉芙豪的56號,將是獅隊採行此標準的第1個例子,如果最後小破的球衣順利退休,也將讓未來統一獅隊的退役球星,在背號引退上有了一個客觀的參考標準。

 

過去在退役背號的處理上,中職很像日職,中職發展長度約接近日職的一半, 退休號碼數量也差不多是日本職棒的一半,扣除掉獻給球迷而不使用的背號,大概有7至8個退休號碼。其中統一獅隊的曾智偵、興農牛隊的黃忠義和兄弟象隊王光輝的退休號碼,都曾經因球團轉賣或主導者方針轉移進而重新啟用,以王光輝的26號為例,2004年他在家鄉花蓮進行引退賽後,其26號球衣也正式被球隊列為退休背號,但2012年兄弟新人捕手黃鈞聲加盟後又穿上了這個號碼;此外,黃忠義在興農牛時期的17號也曾隨他退休,但球隊轉賣義大犀牛後,又成為了投手林克謙的背號,雖然重啟已退休背號在亞洲職棒有諸多先例,但新、舊交接者的守備位置、球風、人氣及人格特質都缺乏共同點的情況下,難免缺了點薪火相傳的感覺,實屬可惜。

 

台灣職棒對於球衣背號的傳承、退休,也和過去的日職一樣,尚在摸索與學習,摸索的過程,亦需經營者、球隊管理人員和運動傳媒相互提醒、尊重,才能逐步建立起屬於台灣職棒的一套文化體系,2016年,Lamigo Monkeys退休了陳金鋒的52號球衣、2018年起算2年後,統一獅隊也有很高機率讓劉芙豪的56號球衣永久欠番,這都已經在逐步邁向「建立球隊文化」及「設立退休背號管理標準」的正向道路上。

 

背號是一個象徵,不僅代表球員個人的榮耀,更緊扣著球隊的歷史環節,傳奇球星的背號,是球隊資產的一部分,它除了能累積歷史價值,更能轉化為商業獲利,無論採行「傳承」或「欠番」,對於永續經營的球隊而言,都是能反覆行銷運作的歷史財,無論經營權是否轉移、屬地是否變更、球員是否轉隊、和制服組有無齟齬?若把眼光放遠,這一切的過程,與球隊長期歷史文化相比都將微不足道,以球隊最高利益點觀之,長年培育所得的文化資產,都不應該忽略或遺忘;重視文化,獲益最多的仍將是球隊本身,唯有重視文化底蘊,才能在永續經營中營造真正的歷史價值。

 

(原文首發於《職業棒球雜誌》2019.0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