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球員公仔(上)回憶掌中藏的歷史

運動公仔在世界各國的職業運動都是商業大餅,無論美、日、韓、台的歷史上都不乏知名廠牌推出球星肖像玩具、模型,例如製作運動公仔超過20年歷史的美國廠牌麥法蘭、專攻Q版比例風格又不失神韻的日本品牌萬代和EPOCH、台灣曾風靡一時的QMAN、還有近年崛起,專攻籃球的香港品牌ENTERBAY。

 

目前仍深耕運動公仔市場的美國品牌麥法蘭,是不少收藏家的共同回憶,麥法蘭是由漫威知名角色猛毒(Venom)的共同創作者Todd McFarlane在1994年所成立,但該品牌作品走「神似而形不似」的路線,麥法蘭公仔臉不像其實已經成為一種「另類風格」。

 

台灣的運動公仔,球迷共通回憶首推Q-MAN,除了走本土化路線,陸續開發過中職人氣球隊興農牛與兄弟象的球星公仔外,更著重循「台灣之光」路線,曾在國際賽或旅外生涯大放異彩的陳金鋒、王建民、彭政閔、高國輝、郭泓志…..等人,都曾是商品開發主力。

 

Q-MAN的公仔搭載國際賽和王建民熱潮的策略,初期成果頗豐,也帶來相當程度的銷量,在那個紐約洋基先發打線老嫗能解的年代,我想不少球迷都有收藏王建民Q-MAN公仔的經驗;但鎖定旅外和國際賽英雄的策略風險在於一旦國際賽成績不彰、旅外熱潮退燒,市場就會回歸沉寂,營運難以維持穩定,Q-MAN吹熄燈號的原因很多,但市場切入方向的侷限性我認為是主因之一。

 

從麥法蘭到Q-MAN,不可動公仔多走「神似形不似」路線,雖然不乏水準之作,但品質不一、不同公仔的製作水平落差很大,這也是「不可動」劣勢外另一個讓品牌價值和銷售單價無法拉抬的原因,產品無論在可動性、頭雕神韻、塗裝精緻度和身形擬真度都有不足,品質和價位對玩家而言比較像「玩具」而非「收藏品」,但廠商也將品牌定位的很清楚,走平價市場,麥法蘭的品牌支持者,並不會過度在意產品的臉部相似度,畢竟不是所有人都想花大錢追求模型收藏的精緻度,老玩家都很清楚「什麼價位能買什麼等級的商品。」

 

近年台灣沒有開發運動公仔的新本土品牌崛起,但我認為球星人偶收藏的市場仍在,而且「不怕高單價,只怕低品質」,只要找得到品質穩定的廠商監製,商品從包裝到內容都能逐步走向精緻化,即便高單價也找得到球迷買單,球迷的消費能力足夠者有之,決定入手意願的關鍵並非價格,而是端出來的商品到底好不好。

 

過去神似而形不似的不可動PVC人偶,造價低、售價低,加上市場沒有更好的選擇下,一千多元的售價會有球迷買單,但如今收藏市場取向逐漸走向精緻化、高單價的路線,即使所費不貲,但手握新台幣坐等精品的消費者愈來愈知道自己心之所嚮;近年韓國、香港、台灣製作頭雕、人偶的專業技術人才不在少數,香港大廠ENTERBAY開發的運動球星肖像級人偶更在市場上大獲成功,把運動公仔的收藏帶向一個嶄新的時代。

 

原文刊載於:職業棒球雜誌2019年1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