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兄弟上半季與桃猿競逐季冠軍,鏖戰到補賽週才宣告不敵;下半季厲兵秣馬的黃衫軍,在挑戰季後賽資格的步履卻略顯蹣跚,打完下半季前 ¼ 賽程後戰績與富邦悍將並列聯盟墊底。
中信兄弟在下半季的戰績波動中,曾與去年義大犀牛做過類似的事,就是頻繁調動打線棒次。
或許因為史奈德和葉君璋兩位總教練的執教系統承自美式,在球隊打擊陷入低潮時的做法都習慣大幅度的更動棒次,甚至頻繁運用,把教練團認為近況佳的選手往重要位置放,以求迅速收到突破困境的效果。
但這類調整方式在中職的使用成效似乎不這麼靈光。
先說在前面,這種調整沒有不好,也無關對錯,純粹是會否水土不服的問題。
我們可先回顧 2016 年義大犀牛變動棒次的前例。
葉君璋總教練執掌前,義大犀牛最常見的前段打線排法是一至五棒依序為:胡金龍、張建銘、高國輝、林益全和林哲瑄,火哥和林哲瑄會視狀況互換棒次,但大致上就是這些人選與排序,守位則由此五人分佔三外野、指定打擊和一壘。
在此大原則確立下,再視輪休、受傷狀況遞補高孝儀、林旺衛、陽冠威、吳宗峻、高國麟等人上場,但前五棒先發人選及打擊順序大致固定。
眾所周知,2015 年起犀牛打線一直苦於前、後段棒次火力落差,在 2016 年上半季,葉君璋執教第一個完整球季時他開始嘗試大膽的棒次變動,尤其針對原先攻擊較有威脅性的前五棒打者排序,從四月底後接近一場一換的頻率調動。
2016 年四月底起,義大犀牛的打線更動已非過去一個蘿蔔一個坑式的「輪休遞補,但順序不變」模式,而是刻意頻繁的調動次序和人選。
- 4/28 蝦3輝4冠5
- 4/29 輝3全4蝦5
- 5/13 全3輝4蝦5
- 5/24 蝦3全4輝5
- 5/28 龍3蝦4輝5
- 5/29 胡3輝4
- 6/03 蝦3全4輝5
- 6/04 輝3全4冠5
- 6/05 廷3輝4冠5
- 6/07 儀3輝4冠5
因變動頻率大、場次多,於此不逐場列出;總之自 2016 年四月到七月,義大犀牛棒次變動幅度很大,而且接近場場變動,中心棒次輪流打,一、二棒人選也由胡金龍、林哲瑄、張建銘、高孝儀、林旺衛、林威廷等人輪番上陣,甚至一度把上壘率高的林益全搬去打第一棒(沒錯,很像 2017 年 8 月史奈德讓周思齊打第一棒的策略,無論選球、速度、上壘和走壘力都十分接近的兩個左打)。
實驗結果,就是主力打者群對個人棒次定位的適應度和打擊成績,都出現了較接近負面的影響,義大犀牛也在 2016 年上半季墊底,直到九月起,在先發棒次恢復為龍、火、蝦、全、輝的固定排法後,下半季最後 20 場比賽才穩定輸出較大的攻擊殺傷力,逆勢突圍殺進季後賽。
其實按「理想狀況」而言,若每位打者都視自己為「獨立作戰個體」,而不去考慮前、後棒次是誰、也不管這些隊友的能力與特長、不去想出局數和壘上有無跑者,只專心以個人能力打好每個打席,綜合結果或許確實能讓「依狀況搬風棒次」的作法收到不錯效果,美式系統教育在打擊觀念上,或許較接近這樣的理想狀態,但在台灣的環境和觀念下,可能不大容易快速收效。
因為選手們站上打擊區後,容易去考量自己目前的棒次定位、去想前、後段棒次隊友的優缺點和特長;會去想自己要怎麼打才符合今日攻擊的陣型、以及教練賦予我這個棒次的定位,即便上場前教練都會跟選手說「專心面對自己的打席就好,別去想棒次和壘上隊友」也一樣,因為那是「理想狀態」;事實上,會想很多的選手還是會去想。
2017 年,中信兄弟在下半季起的打擊低潮中,似乎採取了類似的調整模式。
其實主力打者的撞牆期或身心疲累影響表現,大多都會在每年明星週後陸續出現,像林智勝、蔣智賢、張志豪、陳子豪、周思齊、彭政閔等人,都有類似情形發生,尤其今年上半季的補賽週、明星賽和下半季例行賽,是無縫接軌的續打。
中信兄弟上半季補賽打到 7/5 才結束,7/8-7/9 即移師花蓮打明星賽和全壘打大賽,結束後隔週 7/11 緊接著就是下半季開打,選手會陷入撞牆期也很正常,尤其像林智勝,他每年參加完全壘打大賽以後,下半季都會固定有一波低潮期。
而中信兄弟在上半季表現最為火熱的外野手陳子豪,則在 7/20 因左手內側韌帶受傷下二軍,估計需休息二至三週。頓失一門火燙重砲的中信兄弟,在下半季也因為傷勢和低潮造成打線威脅性不如既往。
於是從七月中旬,史奈德總教練嘗試改變打線陣容,也既開季後第二次把表現其實很優異的開路先鋒張正偉挪出第一棒,把張志豪調動到第四棒,並把低潮的林智勝、蔣智賢移出三、四棒外,甚至讓周思齊去打開路先鋒。
下半季首週的前三戰,林智勝和蔣智賢還固定在四、五兩棒,而後 7/14 張志豪移往第五棒打出全壘打,7/15 他就擔綱起先發第四棒重任,偏偏他那天很生猛的敲出單場雙響砲,讓中信兄弟以 8:0 拿到下半季首勝,這讓總教練對變陣圖強信心十足,也食髓知味的繼續變下去。
其實,張志豪在擔任中心棒次時敲出了五發全壘打,打擊率也與先前擔任第二棒相去無幾,他確實填補了中信兄弟在打擊低潮時需要的長打火力,但偶一為之可收奇兵之效,其打擊型態仍不適合長時間擔任中心打者,他是個人來瘋型的選手,當中心棒次有老大哥們在撐腰,他就會放開手腳去攻擊,成為火力最兇猛的第二棒,搭配第一棒張正偉的高上壘率,兩人在比賽一開始就可以打擊對手、攻城掠地。
中信兄弟若要爭霸,需要的不是一位表現異於過往的中心打者張志豪,而是蔣智賢、林智勝在三四棒穩住大局,讓二張回歸聯盟破壞力最強的開路先鋒組合。
史奈德把狀況好的打者往重要位置安插理想上是沒錯的,但久之會否影響歷來有戰功實績的球星們的心情?這很值得玩味,主力打者在低潮時可以輪休,但若眼看自己被替換掉原先的棒次,時間愈久,對主將的尊嚴和心情是肯定有影響的,原先給他們些時間在原有的棒次上調整,他們就能逐漸恢復既往水準,而如今被調離習慣棒次,不僅適應上是個問題,恐怕心情也不會太愉快,恢復狀況的進度自然不如預期。
有一個明顯的案例就是張正偉,生涯前七季多擔綱黃衫軍開路先鋒的花花,今年在沒有重大傷勢影響下,無預警被史奈德移往後段棒次,甚至一度無法固定先發,讓這位以高安打率著稱的打者,開季第一個月打率僅在二成徘徊,只能說不同背景的總教練,確實有用人好惡分明的現象。
然而當花花於四月中旬重回習慣的開路先鋒角色後,他的打擊率開始一路飆漲,也沒有再低於三成過,上半季結束時,一度是中信兄弟全隊打率最高的打者,儘管開季出賽不穩,但目前打擊率和安打數仍穩居聯盟前十,.343 的打擊率更是五年來新高,一個習慣的棒次位置對於選手是否重要,不言可喻。
另一個案例,則是林智勝,智勝今年上半季曾因腿部拉傷缺陣,明星賽後也確實遭逢生涯難得一見較久的一波低潮,但他畢竟不是 39 歲的待退之身,而仍是一個 35 歲的重砲手,依照他的經驗和能力,只要能忍耐他低潮時的戰績震盪期,不去調動他的棒次和守位,讓他平心靜氣於打擊區,只要樣本數夠大,他就會回報你一個主砲應有的成績。這也是為什麼 2015 年洪一中總教練能容許他堅守游擊區的原因,因為這是一個心情好、打擊成績會更好的重砲。
除非是真的傷到不能打,不然智勝不是個喜歡輪休的球員,他需要的是不斷透過實戰的競爭和刺激來調整手感,時間到了他自然會升溫為令投手膽寒的重砲,如果像調動張正偉那樣,讓林智勝有一場沒一場的打、或棒次頻繁調動,他的調整狀況恐怕不會太好,而當他狀況不好,中信兄弟的戰績也很難有起色。
至於蔣智賢,如果聯盟如過去一樣一年只打一百場比賽,蔣砲的表現應當稱為全中職最強打者不為過,但考量到他的糖尿病,一年出賽維持高度專注和鬼神級別表現的場數大約是 90 場,他的例子確實是較需要輪休,但若是要讓他上場,最適合他的棒次依然也是三、四兩棒。
台灣老教頭們一句不成文的俗話:「打得順就什麼都不要動。」換句話說,就是真的諸事不順時再來嘗試變陣拐氣,而且變,也不是大幅變或頻繁變,而是小幅調整而已,時間久了,還是會回到大家原本習慣的排法,這作法或許比較保守,但可能比較符合中職大多數選手的個性,而且也是過去幾年中職常勝軍常見的模式。
義大犀牛昔日頻繁調動打線,是因為打線體質羸弱,險中求變,力求尋找突破口無可厚非,但中信兄弟的大問題其實是投手戰力不穩,打線整體素質其實居於四隊之冠,季中過後一時撞牆期無可避免,但輪休可行,頻繁調動則大可不必,中信兄弟要長期爭霸,還是需要確立固定打線,恢復二張強勢開路、林智勝、蔣智賢為中心,輔以陳子豪、周思齊和彭政閔等強力掃壘者的固定串聯打線,只要固定後的比賽場次夠多,這個打線就能繳出實績。
如今下半季剛過 1/4,時間上還來得及,若下半季賽事進行超過一半仍在頻繁調動打線尋求突破,對中信兄弟這支以火力爭天下的重砲部隊而言,想逆轉頹勢恐怕就為時已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