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忍為國夫如何?忍無可忍而已矣!

image

過去活動執行單位、特定協會舉辦賽事時,尤其是政府有補助款的那種,就常看到協會高層人員跳出來當發票徵收人「若有沒用的發票可以給我們,記得打上統編。」

 

這些非賽事實際支出的發票要做什麼用?報支出核銷囉。

 

這種「非實報實銷」增加帳面支出、實際是消化經費成為潛營收的習慣,在台灣似乎司空見慣,尤其大型活動舉辦時好像更見怪不怪。

 

我一直很好奇何謂「沒用的發票」?如果確定這張發票不會中獎,我一定立馬丟給你,可惜我沒辦法確認,所以每張都很有用。對升斗小民來說,中個發票多一、兩個便當錢也是小確幸。

 

扯遠了,今天要講球員工會因 2017 年經典賽前,棒協自辦台灣 vs 古巴熱身賽,因參賽分潤與事前協議不符,決議抵制未來棒協主導賽事的議題。

 

台古熱身賽是棒協自行主導的賽事,發端時就未邀請球員工會參與討論,棒協等於在經典賽前額外開辦了一個與 WBC 官方賽事無關的比賽,並以中華隊出賽為賣點進行售票營利。

 

工會得知熱身賽行程後,針對此賽事需求性及球員出席報償的合理性提出質疑, ,棒協以「熱身賽經總教練認同,是為備戰經典賽而辦」為回應,而關於售票與營收細節則避而不談。

 

為讓工會同意 WBC 國手參與台古熱身賽,2/8 中華隊國手赴澳洲集訓時,棒協與球員工會展開對談,與會人員為棒協秘書長林宗成及國際部組長等幹部、球員工會為主任趙子維、秘書及顧問會計師出席,雙方會議中棒協曾承諾將熱身賽盈餘分潤給參賽國手,但近期公布之財報發現台古賽盈餘被「西裝和激勵獎金」兩項額外支出抵銷,台古熱身賽等於是中華隊國手義務出席,淪為棒協自辦賽事中招攬票房和廣告招商的工具。

 

《上報》獨家報導 列有台古熱身賽收支明細檔及說明,「支出項目」雖非嚴謹,但尚算清楚;但到了「收入項目」時則一切從簡,除了僅粗分權利金和廣告兩大項外,就無細部分項,其內容也語焉不詳。

 

台古戰單台獨家轉播,權利金無從細分也還罷了,但門票收入、球場招商廣告等收入總計卻只有 400 萬,光門票收入應就不止這個數字,同時在場內的廣告招商,賣出場內哪些廣告版位?刊登過哪些廣告?每間廠商實付多少廣告金額?這些賽會結案報告中應嚴謹細分的資訊,在這份明細中都無從查起。

 

退一萬步來說,即便收入真的只有這些,至少尚有新台幣 170 萬元的盈餘,但盈餘後又被西裝和激勵獎金兩項額外支出沖銷,也不是足以服人的說明。

 

同樣依據《上報》報導,體育署補助棒協之 2017 年經典賽經費(報載 5,000 萬)中,就已內含「球員激勵獎金」、「代表隊人員西裝費用」等支出項目,在台古戰中重複認列此支出項目是何用意?難道台古熱身賽時又幫代表隊人員們作了第二套西裝?還是讓大家又領了一次激勵獎金?

 

  • 「球員激勵獎金」、「代表隊人員西裝費用」若已在體育署補助經費中列為支出項目,在台古熱身賽的財報中就不該重複認列。
  • 台古熱身賽是棒協在經典賽外自行舉辦的售票賽事,等同邀請國手額外參與的邀請賽,本賽事盈餘自當額外分潤,不應與 WBC 正規賽事之球員激勵獎金混為一談。

 

坦白說,活動公司向業主巧立名目浮報支出,藉以增加收入的手法並不罕見,但至少大部分活動公司在報帳請款時還拿得出合理用途範圍內並打有統編的發票,來供業主請款審核;而一個民間團體舉辦的大型賽事活動,其經費補助由政府提供,那即是使用全國納稅人的錢,帳目卻能如此粗糙,實是奇觀。

 

image

 

台古熱身賽尚有一段插曲。2/16 國手從澳洲經三次轉機於 2/17 凌晨抵達台灣,下榻飯店、分配行李裝備後已是凌晨四點,經移地及轉機,選手和工作人員都已疲憊不堪,但隔日下午又得通知要中華隊練球時多帶套白色球衣,供洲際球場練球後盥洗替換,當日將有長官宴請球隊。

 

由於先前體育署、亞洲棒總長官年前都曾各宴請國手一次,選手們亦認為此次應是另一個長官飯局概念,但當日入場後看到現場布置才知道是廠商的「台古熱身賽狀行宴」。

 

邀約出席採此種方式,事先未曾明確告知活動調性,對於與會國手們十分不尊重,若先告知有廠商出席調性,球員之出席權利、義務都可討論,但此壯行宴卻在未明確告知細節的情況下趕鴨子上架,消費了所有選手。

 

看完上述經過,試問你若是中華隊國手,內心作何感想?

 

驅使選手打國際賽的動力是什麼?扣除兵役列管不得已而為之的類型不談,是國家榮譽?是與會最高層級賽事與強者競合切磋、自我砥礪嗎?這些當然都是原因。

 

但既活在資本主義社會,我們不妨多談些現實面,職業選手顧名思義,就是以運動為「職業」,他在他職場上所求取的東西,跟你我職場上求取的完全相同,就是金錢和名聲,不為這些,幹嘛拚命?

 

當看透了現實本質,以及綜合過國際賽一些選手的前例後,我每年都告訴認識的選手們:「把你最大的舞台放在職棒上吧。」當然,他們若選擇要相忍為國,那是個人意願,只能尊重,我只會把前例告訴他們,讓他們知道相忍為國後你會得到什麼?

 

你會得到一張盈餘瞬間歸零、收支忽變赤字的財報,對方會告訴你:「謝謝你為國家的付出,凡事不能只看錢,這個赤字我們協會願意吸收。」

 

你會得到一個不完整的春訓,你隸屬的職棒隊總教練對於你開季的調整和是否能應付整季戰役會充滿疑慮;當你提前碰到撞牆期時,酸民稱你薪水小偷時不會有任何手軟,即便你是因為國際賽造成疲勞、受傷、整季報銷,也不會有人對你抱持同情,因為「國際賽是休季時的事、現在已經是職棒賽季進行中了,誰叫你要打?」這一點,酸民似乎分得比球團老闆更清楚。

 

看看王柏融、林泓育、陳禹勳,他們錯過了經典賽,但他們有什麼損失?失去了成為球迷盛讚的民族英雄之機會了?有嗎?難道參加經典賽的人成為民族英雄了嗎?

 

當然沒有,就跟你說過他們只收到一張赤字財報了。

 

世界棒球十二強賽會的全壘打王是台灣選手,他砲轟古巴的當下被台灣球迷視為超級英雄;但當他低潮被下放二軍時,那些酸他薪水小偷的人還記得這件事嗎?看起來好像沒有。

image

 

2015-16 賽季在日職表現不算穩定,又曾克服腹肌拉傷對投球機制的影響,力圖爭搶 2017 一軍先發的郭俊麟,曾一度考慮顧好職棒婉拒經典賽,但最後仍在郭總的感召下,不顧西武球團內部人員的疑慮,力挺台灣和郭總到底;然而 2017 年職棒賽季過半,至今郭俊麟仍無力踏上一軍舞台,如果沒記錯今年應是他的合約年,生涯前景堪稱一片渺茫,他可以為了榮耀義無反顧,但他的職業生涯又由誰來給他保障?

 

有人說,選手打國際賽也是諸般利益考量,別說得好像很高尚。

 

當然是利益考量,無論是為了擺脫列管、打出名聲攫取職棒目光、還是入袋一筆出賽獎金,在在都是利益考量,選手們也沒否認過,如果無利,誰肯早起?不為利益那還當什麼職業球員?你每天去上班難道是為了讓老闆磨練你的心性嗎?為自己爭取利益,那是天經地義的事。 

 

然而,台灣選手打國際賽是最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出征時得背負龐大期待和莫名壓力,不但要符合自己在國內職棒中的頭銜與身價,還得為某些人長年內心蓄積的莫名國族自卑感爭一口氣才是真英雄;

 

國手待遇、規格、裝備、住宿、膳食,水準參差不齊,還要額外適應從小到大都不是很了解的各派系權力鬥爭與利益拉鋸,並在不太受尊重的情況下被有心人士作為招商吸票的工具,被利用也還罷了,用完後還沒得到應有的報酬,這才是最讓人三聲無奈的。

 

在多次感覺不甚良好的國際賽體驗後,那些職棒成名已久的高身價球星,仍然願意持續響應國家徵召,驅動他們前進的當然早已不是兵役解套或職棒契機,金錢誘因或許有之,但更多的仍是內心存在「為榮譽而戰」、「砥礪自我向上」的進取之心。

 

但現實結果攤在眼前,強硬並貫徹拒絕徵召的職棒球隊與其主力球員,在新賽季的職棒賽場獲取了最大的團隊和個人利益;出征經典賽的國手,或低潮、或不調、或全季報銷,換作是你,還想繼續相忍為國否?

 

醒醒吧!職棒才是選手真正的舞台,也是真正會掏錢持續為棒球買單的球迷群,日常生活中真正不可或缺的一環。國際賽?那對於台灣棒球只不過是一帖興奮劑;對選手而言,國際賽是投資報酬率最低的一場豪賭,是贏了得不到太多,輸了卻可能一無所有的那種;你若僥倖打得好成為英雄,一日球迷對於你創造的奇蹟不會記得或感謝太久,如果打得不好或「有損國威」,還要成為千夫所指、萬人唾罵……於是乎,不打的人最大,就是血淋淋的社會現實。

 

球員工會近期決議,在確保球員出賽權益獲得確切保障前,不再參與任何棒協主導的賽事,包括商業賽、表演賽及任何國際賽,於此,我個人百分百支持,而且我希望球員工會最好抵制到底,絕對不要再對那種會出爾反爾的民間團體有任何妥協,否則罔顧選手權益的亂象永遠都不可能改變。

 

上至職業聯盟、國際賽事、下至民間協會,都不應該忽略一件重要的本質,那就是「有運動員存在,才有那些組織存在的必要性」,當罔顧選手訴求與權益的情況無法改善,造成環境發展阻礙及市場萎縮,最終也只是驗證自身組織並無存在之價值,逐漸走向消亡而已。

 

Photo credit:Twinkle 一瞬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