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選手南征北戰一整年,含淚收割的一日,即是踏上年度頒獎典禮的舞台上。當選手高舉金盃,或豪情壯志、或聲淚俱下,發出動人肺腑的得獎感言時,都會成為未來不斷回放的經典畫面。
在國外,獎盃設計同屬職業聯盟門面的一環,世界各國職業運動或大型國際賽會因應運動類別不同,作客製化、精品化的獎盃設計已是世界潮流;美國時尚珠寶品牌蒂芬妮(Tiffany&Co.)為北美四大職業運動中的MLB、NFL、NBA、以及世界棒球經典賽(WBC)操刀冠軍盃及MVP獎盃設計已有數十年歷史。
日本、韓國近年受西方影響,獎盃也逐漸朝向大聯盟設計風格,以日職金手套為例,手套造型的獎座電鍍金屬、鑲嵌於胡桃木製底座,並於其上雕刻獲獎者的雷射肖像,能握有這般充滿美感又專屬自身的獎盃,來年在球場上,更有尋求衛冕的動力。
中職頒獎典禮每年都會出現大贏家,如過去的林益全、林智勝,投手三冠王羅力及近年的王柏融,他們都曾在單一賽季豪取大量個人獎項,但慶功時陳列獎盃一字排開其實都是相同的外觀;這個行之有年的獎盃,是由台灣著名畫家鍾孟舜老師於職棒元年操刀設計,作為單一獎項十分雅致,但整體配色較深,獲獎數量一多,陳列起來的視覺壓迫感就略重。
其實不分獎項採單一外觀的獎盃範例,放諸四海皆有,例如美國的奧斯卡、葛萊美、台灣的金馬、金曲、金鐘獎都是,然而質感差異在於是否採用亮色系或貴金屬製材;金曲獎甚至在2012年為了求新求變,和知名琉璃品牌合作,採原造型改以琉璃製成,雖然亦碎但仍展現低調奢華的創意;可知即便維持單一造型,也能變換配色或製材,收提升質感之效。
以MLB為例,現行的世界大賽冠軍盃,是大聯盟在1999年委託Tiffany重製而成,與過去T牌幫NBA做全新設計的總冠軍盃不同,Tiffany僅針對MLB既有獎盃的外觀做配色、細節微調及製材變更。整體仍大致沿用自1967年麻州珠寶品牌Balfour Jewelry設計的獎盃外型,昔日舊獎盃以金色和黑色為主色,且大聯盟當時只有26支球隊,所以環繞獎盃周邊的旗桿數為26支,且包含旗桿、旗幟、底座上的棒球與王冠,都是金色的。
Tiffany接手後,將獎盃大部分金屬色系改為品牌鍾愛的經典銀,原先的主色金色變為局部點綴用,且底座黑色配色也全數去除,原先置於獎盃中央的金色球體,改為銀色棒球弧面浮雕、鑲嵌24條金色縫線,徹底融入底盤設計之中;獎盃含底座高約70公分、總重14公斤,主體用材主要為925純銀,30隊旗幟和底盤棒球縫線則採24k金製,每座造價約45萬新台幣,比1967年的原型造價翻漲六倍之多;Tiffany設計的新獎盃於千禧年正式啟用,在保留傳統外型的前提中,Tiffany以貴金屬加強獎盃整體質量,並以配色替換一改古典奢華為現代典雅,僅用調色和製材變更即收點石成金之效,是值得參考的設計範例。
中職現行獎盃是採古銅獎身搭配木造底座的經典款配色,大聯盟也有類似配色的獎項,像年度新人王獎盃就是;鍾老師的作品是一個經典雋永的設計風格,即便未來沒作任何更動,但若能透過文物陳列、電子解說,或於官網介紹獎項設計緣起、概念或製程不為人知的逸事,更能讓球迷了解獎盃設計過程的匠心獨具,很多球迷其實對於這類題材是相當感興趣的。
當然,精神層面的榮耀,對選手而言才是得獎最大的價值,這一點百分百贊同,只是選手刻苦訓練、奮戰整年後奪得殊榮、締造歷史, 若能在含淚收割之日得到質感絕佳的獎盃,不啻為對選手挑戰自我、邁向巔峰的最高敬意。
1991年,在NBA征戰七載的Michael Jordan終於率領芝加哥公牛擺脫「一人球隊」的考語,在奪得生涯首座總冠軍後,他在休息室緊擁歐布萊恩金盃啜泣的畫面,已成為職業運動史上不斷回放的經典片段;各職業運動聯盟每年都會有頒獎典禮在全國直播,不僅媒體、球迷關注,球界外賓更會關注,當獎盃握在不同選手手裡,搭配情緒激昂的動人得獎感言,未來經典回顧之時,都將一而再、再而三的重播,述說著這個球季所發生的所有故事。
世界上具發展規模及歷史的職業聯盟或著名大型國際賽事,都擁有名聞遐邇的獎盃,其設計概念其實都很有意思,一個獎項敘說著一個古老的故事,不只是獎盃設計,獎項命名的淵源亦十分值得探究,未來再陸續為大家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