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代名臣張廷玉的引退    談「善使善終」與「戒之在得」

image

每年第四季,公司行號都會有離職潮,年輕人出走尋求升遷與加薪渠道,中、高階主管被獵人頭公司相中琵琶別抱,或高唱「歸去來兮」急流勇退者所在多有。2年前此時,一位相識的外商新創公司前輩決定退休,但並非出自其本願,他是在第二代經營者接班後因為信任危機和管理衝突灰心離去。

前輩是新創公司的核心創始成員,雖然不擔任行銷或業務單位,但公司考核機制和行政制度多出其手,他伴隨公司度過艱辛的開創期,度過金融海嘯的縮編危機,也終於迎來營收穩定成長的含淚收割期,在公司中,門生故吏滿天下,甚至第二代經營者在初踏入社會時也曾受其指導,他的年薪是一般經理人的三倍有找,收入既高,名聲又好,也從沒在金錢和人際關係上犯過差錯。

 

身為公司創始成員,他深受老董事長的信賴,更被許諾將來成為公司合夥人,但股權問題並沒有在老董執政時代落下白紙黑字的保障,近幾年,老董因為身體因素退居二線,第二代接班掌權,新舊世代的管理理念常常衝撞,同時前輩也因為少東遲遲未兌現讓他成為合夥人之事鬱鬱寡歡,最終興起不如歸去的念頭。

 

前輩的際遇,讓我想起清代跨康熙至乾隆朝的三朝老臣—張廷玉。

 

張廷玉出身安徽桐城,不知道現在高中課本還教不教「桐城三大家」的文章,總之,此地出過許多文章寫得好的讀書人,張廷玉就是。他憑藉著出身和文筆在康熙晚年站穩仕途,並在雍正皇帝接班後成為其心腹股肱。

 

清朝中葉是帝制中央集權的極致,「軍機處」只是貫徹皇帝命令的執行單位,身為軍機大臣的張廷玉只是名義上的宰相,沒有呼風喚雨的權力,也不如唐代魏徵那樣是著名諫臣,他受雍正倚重,除了詔書寫得又快又好之外,就是辦事有效率,為官清廉、忠誠與謹慎,「謹慎」二字,對於嚴謹苛刻的雍正皇帝而言,是為人臣者最重要的能力。

 

說白了,張廷玉就是稱職的機要秘書兼董事長特助,他完善了軍機處運作和奏摺制度,幫助雍正運作政治機器暢行無阻,雍正將他視為股肱,甚至口頭承諾讓他將來死後得以「配享太廟」。

 

太廟是封建時期祭祀歷代皇帝的處所,重臣死後能與帝王共享太廟祭祀是極大殊榮, 放到現代企業來說,差不多就是配股成為公司合夥人的意思,只是配享太廟享受到的是祭祀而非實質股利而已。清代配享者幾乎都是戰死沙場的武將,張廷玉以一位董事長特助而能有此殊遇,算得上史無前例。

 

但大家都知道,雍正死得早,他當了13年老闆就過勞死,他的兒子乾隆在25歲的黃金年華登基成為新董事長,乾隆元年,將滿 60 歲的張廷玉成了三朝元老。

 

關於乾隆帝,很多人知道他是個好命皇帝,承繼父祖輩積累下的政治遺產,讓他上台後能大展身手,但他有些被誤解的形象順便幫他澄清。首先,他是個勤政的皇帝,他一心以唐太宗和祖父康熙為榜樣,不管是當皇子、皇帝,他都維持清晨四點起床讀書或上朝的習慣,一直維持這樣的作息到死,他每日挖空心思都在想如何讓清朝的統治更加穩固,他絕不像時下偶像宮廷劇那樣花這麼多心思在後宮身上。

 

其二,他的寬仁評價,是要打個折扣的,普遍認為乾隆因為不怎麼欣賞他爸爸雍正對大臣的苛刻,所以接班以後他採取寬仁大度的管理政策,甚至到了放縱的程度,但這個評價並不能說是百分百的準確,他對員工的寬仁主要出現在剛登基的前13年和晚年,從乾隆13年他的第一任皇后過世以後,乾隆的性情大變,變得異常苛刻、多疑和殘忍嗜殺,比起他的父親有過之而無不及。

 

已屆退休之齡的張廷玉,正好撞上乾隆13年的刀口,感受到伴君如伴虎的氛圍,高齡73歲的張廷玉萌生告老還鄉的念頭,但卻數次遭到乾隆軟硬兼施的慰留,乾隆是個完美主義者,他希望前朝重臣能像效力老董事長一樣,同樣為自己戮力效忠,即使他不希望張廷玉的影響力干涉朝政,但仍希望他在身邊當個執行顧問,乾隆甚至以諸葛亮為例,要張廷玉鞠躬盡瘁,上班到最後一刻。

 

隔年,張廷玉再次上表表達退休之意,同時兼做了件匪夷所思的事,他擔心自己死後,雍正許諾的「配享太廟」福利被乾隆遺忘,所以「乞上一言為券」,也就是說,他跑到新老闆面前,要求他寫下白紙黑字的契約,這在帝制時期是一個非常危險的要求,乾隆本就對他執意求去心有不滿,聽到他開口求契約更是大為光火,他認為「你信任我爸的口頭承諾,但卻完全不信任我。」這一點犯了新老闆的大忌。

 

但乾隆愛面子,為表達自己的寬容大度和誠信,乾隆還是頒給了張廷玉手詔,原先想藉張廷玉隔日早朝謝恩時,稍加訓斥藉以出氣,沒想到隔天因為天氣不好,年老體衰的張廷玉沒來上班,只派自己的兒子代表自己上朝謝恩,這讓乾隆的怒火一口氣爆發出來,馬上頒了一到聖旨嚴厲斥責張廷玉,此時曾受過張廷玉提攜的大學士汪由敦,因為擔心恩人,所以派人給張廷玉通風報信,結果張廷玉收到消息以後馬上入朝請罪,卻忘了皇帝頒佈的斥責聖旨,其實還未送到自己府上。

 

這一件事,觸犯統治者另外一個敏感神經,乾隆認為張廷玉一個待退員工,在我自己身邊安排耳目,以便彙報朝中的動向,其心可議,於是二罪併罰,革去張廷玉所有官職和爵位,罷免其配享權,但念在年老不予治罪,准其回鄉養老。後來更收回父祖三代對張廷玉所有皇家御賜之物,張廷玉在驚懼交迫的晚年中戰戰兢兢的又活了5年,到乾隆20年死去。乾隆後來仍遵循了父親的承諾,讓張廷玉配享太廟,但張廷玉是否地下有知那就不知道了。

 

有人認為,張廷玉求配享書面保障,是效仿戰國末年秦國大將王翦舉全國之兵出征時,向秦王政求田問舍,顯示自己是個貪財俗人,讓君王對他放心,但很明顯,乾隆不是秦始皇,他體察不到張廷玉的用意,只覺得此人是「有差別忠誠」外加貪得無厭厚臉皮,最後一生謹慎且官聲甚好的張廷玉,最後落得驚懼而終的結局,雖然仍得配享太廟,但人生最後幾年在極端憂鬱和懼怕中度過,實在不是很有品質的退休生活。

 

張廷玉的例子讓人不甚唏噓,一生謹慎到老卻犯了重大的職場忌諱,導致無法善始善終,這其實給我們一些啟示:

 

其一,「一朝天子一朝臣」是古今不變的常態,無論是政權或是企業,當權力交接之際,永遠會有過去掌權的重臣遭到非議或打擊,在這個關節點,如何讓新老闆認識到你並不是挑人效忠,而是忠於整個企業,是關鍵中的關鍵。

 

其二,如果有幸成為高階經理人,終有一天也必須思考退場機制,「戒之在得」這件事必須非常慎重,如果真有被承諾過的事,最好在自己最得寵的時候取得白紙黑字的書面憑證,因為「人走茶涼」亦是世態常情,接班人不見得一定會賣前老闆的面子,尤其在沒有契約背書的情況下。

 

企業總有權力交替的一日,能和創辦人戮力患難,不一定能和接班人共享其成,無論張廷玉開口索要配享是出於政治謀略或年老昏聵 ,他開口的時機點都已經太晚,同時他對新老闆的個性認識不夠透徹,也讓一生謹慎的他在退休之際無法完美退場。能夠成為公司高層幹部的人,能力不在話下,但落幕退場前的智慧,不見得每個人都具備,歷史上曾有過的失敗案例,依然值得你我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