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現代的「禰衡傳人」──也許你不是懷才不遇,只是傲慢過頭!

 

 

應該不少人讀過唐代詩人崔顥被譽為千古絕唱的名作《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過去讀此詩時,就對「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二句所用典故很感興趣,尤其是鸚鵡洲背後的主人公──禰衡。崔顥用禰衡的遭遇,抒發自己「少有才俊,但官位不顯」的心事,也讓千年以降的失意士子們登臨感懷,深有共鳴。

 

那禰衡,又是何許人也?

 

 

▋為好發狂言掉了腦袋

 

他是東漢末年一個自視甚高、恃才傲物的名士,他有文采、擅擊鼓、好辯論,薄有才名,但此人一生只瞧得起自己,但凡外表、道德、文才、嗜好或政治立場帶有瑕疵者,他都不屑為伍,更不願效勞,只要不順其心,張口便罵,因此短時間內就把名士圈的人脈都得罪了。而高傲的禰衡,偏又沒有自己披荊斬棘、開創事業的才具,既然不能自己當老闆,那一身本事,還是得找個領袖來施展抱負。

 

禰衡少數的好友孔融(就是讓梨的那位),十分賞識他的才華,身為孔子二十世孫的孔融,常將禰衡比作孔子第一門生顏淵,並多次向曹操舉薦。但禰衡看不上外貌「望之不似人君」、又有重大道德缺陷的曹操,多次以高傲、狂悖的態度,當眾羞辱曹操及其幕僚。時值漢末亂世,以「唯才是舉」為集團核心的曹操不願擔負「害賢」的惡名,遂將禰衡遣送至荊州劉表處。果不其然,禰衡又四處開罵,讓劉表和荊州幕僚十分惱火,受夠禰衡的劉表決定如法炮製,將他送到江夏太守黃祖處。而故態復萌的禰衡,又一次在宴席上得罪黃祖,而這次他沒能逃過一劫,終被黃祖所殺。

 

黃祖事後因盛怒下殺死禰衡感到懊悔,於是下令厚葬,禰衡絕命之處,正是他留下名作《鸚鵡賦》的沙洲,此地後來被命名為「鸚鵡洲」紀念禰衡,這就是崔顥詩中所用典故的由來。

 

 

▋是「傲骨」還是「傲慢」?

 

禰衡被殺之時年僅 26 歲,一輩子沒幹成什麼大事,作品集在南北朝時期也因戰亂而大多亡佚,傳世作品僅少許碑文和辭采甚麗的《鸚鵡賦》,剩下的,就只有一堆得罪人的言論。

 

他死後輿論多有同情,不少讀書人讚揚他「錚錚傲骨」,不屈從於當權者,勇於開口批評,然而事實上他真有風骨嗎?只怕未必,他對於當權者的批判幾乎毫無實質建設性,偏向一味謾罵,就連向來鼓勵下屬說真話的曹操,對禰衡的批評都無法忍受,更別提劉表和黃祖了。

 

禰衡一點都不傲骨,他有強烈的功名心,當曹操迎奉獻帝於許都時,他懷揣名片去尋求仕途,可惜繞了半天,禰衡誰都瞧不上。如果他真有風骨,沒有他看得起的老闆,他可以像諸葛亮一樣高臥隆中;或如後來的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歸隱山林、終日飲酒賦詩,躬耕以終。但他沒有這樣作,因為禰衡純粹就是個盼望居要職,卻又不願費心打點人際關係的狂生。

 

他看到身居高位、掌握公資源者就眼紅,非但不願積極拓展人脈,打進權力核心,反倒屢次出言譏諷。他罵陳群、司馬朗是殺豬賣酒小兒;罵荀彧虛有其表,只可用來弔喪;他罵趙融好食肉,尚可管理廚房膳食、請客吃飯……在他眼中,曹操幕僚的屬官皆是酒囊飯袋,一無是處。

 

這是傲骨嗎?這是傲慢!這是一個想得高官卻不用心,終日大言不慚,最後庸碌至死的傲慢人物。自恃有才、眼高手低,人際關係經營失敗的狂生,歷朝歷代都不缺貨,現代職場,你我週遭,都有著不同的「禰衡傳人」。

 

 

 

▋那些不懂得經營自身的「禰衡傳人」

 

禰衡傳人們,在工作環境中不喜融入人群,不會也不屑趁職務之便,拓展業務人脈為己用,進一步讓客戶、合作廠商認識自己的才能,增加自己未來的可能性;對於同事的工作內容非常有意見,覺得同事做得很差,卻又不願意動手協助或接手;對主管、甚至是企業主的決策,時常嗤之以鼻,認為全公司眾人皆醉唯其獨醒,但除了「破壞性批判」,卻又不提出實質解決方案。在職場上打滾多年,自身做不出任何代表作,而後,再以「大環境墮落、對生態失望」為由,離開公司。

 

如果在職時沒有苦心經營人脈,當離職後,名字就會迅速消失。別人馬照跑、舞照跳,不會有人把他想得太重要,過去公司的資源和人脈絕對不會跟著他跑。一個人離職時能帶走什麼?端看自己在職時到底多用心經營,放諸所有產業皆準。

 

禰衡傳人離開職場後,由於志向遠大,很難馬上投入下一份正職工作。他們有些靠過去工作的積蓄在家待價而沽、有些靠少數好友引薦到其他領域工作、有些成為自由業者。但由於秉性未改,再入職場的結局通常如孔融舉薦禰衡給曹操一般,在新職場不歡而散,孔融被曹操指責舉薦非人,還要被禰衡埋怨介紹的老闆素質太差,兩面不是人,最後也不願再推薦任何機會。禰衡傳人的路,愈走愈往死胡同裡去。

 

若走接案路線,禰衡傳人或覺得價碼低、或不愛比稿、或不喜歡作品被業主修改、或認為業主都不如他的創意奔放,或者,只是純粹的懶散,就是提不起勁做……

 

總之,禰衡傳人總能找到他看不順眼的事,作為不適合接案的理由。賦閒期間,也會用各種管道鳴放自己內心的不滿,對於如今在線上、圈內引領風騷的風雲人物,做出的成果和風光都看不慣,他認為那本應是他該享有的一切,各種資源若掌握在他手中,他能做得更好。可惜他「因種種原因、個性如何使然,故不屑怎麼去做……」。「小人」得志,「君子」只能多年坐困愁城,有志難伸。

 

古今中外的禰衡,都不懂「人脈」不會憑空而來,個人品牌的苦心經營,也非一朝一夕之功。為何業界要找別人?為何過去任職時的人脈和資源,在離職後都像浮雲般散去?因為向來罔顧人和、因為一貫眼高手低。只懂坐在家裡等天上掉餡餅,連「坐而論道」都談不上,因為這類人心中根本無道。

 

 

▋當禰衡還是當諸葛亮,由你自己決定

 

有句職場流傳甚廣的勸世語,我認為有道理,就是「要學會怎麼做事,先學會怎麼做人。」若連基本的人際關係都常進退維谷,那更別談要完成什麼大事。禰衡的下場已被載入史冊超過千年,但後世的禰衡傳人,對於「人和」一事,似乎永遠得不到歷史教訓。

 

2016年,我曾在獨評發表過一篇關於諸葛亮未出茅蘆時,如何經營個人品牌的過程:〈諸葛亮怎麼找到好老闆?看古代新鮮人的求職智慧〉。內文有段話正適合提供給所有待價而沽的現代禰衡:

時間換到現代,多少躊躇滿志的學生走出校園,期待找間好公司大展鴻圖,但現實是投了數十封履歷石沉大海、杳無音訊。這時候除了怨嘆「世人多有眼無珠」,更該想想讀書人的偶像諸葛亮到底做了什麼事前準備,能在求職時讓老闆「願者上鉤」?

 

禰衡的人生是否有解?有、也沒有,因為解法是「改變自己待人接物的方式」。一個人可以自認無比優秀,但絕不要把旁人都當笨蛋。即便同儕無人能與之相提並論,也一定要學習從不同人身上找值得欣賞的優點,唯有如此,才能與不同的人才共事、進一步讓他們的優點為己所用,海納百川,才是「真正大才者」成功的要領。那為什麼又說可能無解?因為江山易改、秉性難移,要禰衡這種人改變本性,直比殺了他還痛苦,改變本身就是最大的難題,但這點只能靠自己。

 

無論古代或現代,禰衡的案例都值得我們警惕。自認出類拔萃,卻一再蹉跎光陰,空談「有志難伸」,最終一事無成者,歷史上的案例多如牛毛。理想永遠掛在嘴邊,而不用盡一切方法去實踐,最終就只是嘴砲而已。

 

禰衡有什麼作為?不知道;他有多大韜略?不清楚。因為他沒機會施展才華,他的人生就買單了。

 

禰衡在荊州被殺時是 26 歲、諸葛亮在荊州受劉備三顧之禮時也是 26 歲。與禰衡生命畫上句點的同齡,諸葛亮這條臥龍的事業才正要一飛衝天。這兩位同時代的名士境遇,堪稱後世求職者的兩面明鏡。兩人當然都有才,但到歷史蓋棺論定之時,諸葛亮在詩聖杜甫筆下的評價是「諸葛大名垂宇宙」,留下了千秋不朽之美名;而自視甚高,人際關係徹底失敗的禰衡,最終只得一片萋萋芳草的葬身之所。

 

世易時移,如今我們所生活的環境已非東漢末年那般的戰亂年代,職場上的傲慢不會讓人丟了性命,但恃才傲物、眼高手低、不願融入人群,可能會讓你缺少很多成功契機,最後只能推給「懷才不遇」,碌碌無為的虛度一生。世間自認有才者多如過江之鯽,在職場上想大展鴻圖,應當學諸葛亮,還是學禰衡?路怎麼走,靠自己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