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民主自由的真諦 先擁有歧見後仍能維持人際關係的智慧

image

文章開始前先打個預防針讓大家放心,這篇文章不討論候選人、不論政策、更不說服你支持某一政黨;我只想談談每回選舉時都會碰到的狀況;請問大家一個問題,選舉前後你的臉書好友少了幾個?如有興趣大家不妨觀察看看。

 

從童年有印象起到有投票權快20年,我經歷過許多長輩、同儕討論政治議題爭吵的名場景,從童年在老家大樹下(老家是一定要有大樹的)看老人家泡茶聊天嗑瓜子下棋,一邊漫無邊際的討論政治人物和其政策,不知怎麼地就擦槍走火,然後老頭子們人人面紅耳赤,到最後茶洒了、棋盤翻了、人也老死不相往來了。

 

世易時移,同樣的戲碼依然不斷重演,只是地點從老家大樹轉戰社群軟體而已,每逢選舉,慣用的社群平台上親朋好友們熱議政治,某人發了個動態抒發個人對公投的感想然後引起討論,最後演變為爭執最終鬧翻刪好友的例子所在多有;選舉期間,就連發和政治無關的日常動態,都可能因為一些聯想性的文字,進而觸及特定朋友的敏感神經,最後依然牽扯到政治上去,然後臉書名單中來自四面八方的好友開始大亂鬥,弄得原發文者裡外不是人,更慘的是有些發文者情緒一上來自己也跳下泥漿參戰,吵得一蹋糊塗。

 

我個人在學生時期,是個對政治冷感甚至反感的人,但師執輩和父執輩都常提醒我「莫輕忽自己手上這一票的力量,放棄改變社會的權利」我聽進去了,所以後來在選舉的時候,只要有空我盡量不缺席投票,從一個沒有投票權的學生,到參與投票快20年以來的觀察,但凡碰到選舉,周遭親友的人際關係很難不受影響。

 

我們生活的土地上有得來不易的民主自由,各抒己見是正常現象,理念、政策及支持對象不同極度常見,先別說個性、成長背景和教育程度各異,進而造成價值觀落差的儕輩、同事和朋友,就連從小同吃一鍋飯長大的親兄弟,碰到政治議題都會有分歧;然而民主自由的價值就在於此,「儘管我不認同你的想法,但我捍衛你說話的權利」「政策上你我不同陣線,但相互尊重、當選舉結束之後家人還是家人、朋友還是朋友」 這種模式,就是西方推崇言論、思想自由的價值真諦,但殘酷地問一句,您周遭親友碰上政治歧見時能做到嗎?

 

或許你、我可以,但很可惜,你我周遭絕大多數的人都不是,每逢選舉,老人家談政治談到大打出手,年輕人發政治議題的臉書動態要嘛先寫個起手式「不爽歡迎刪好友」、不然就是討論時動輒人身攻擊,當選舉結束結果塵埃落定後,大家都整理好情緒握手言和,並恢復日常生活及原先的人際關係了嗎?好像沒有,多的是老死不相往來的長輩和取消追蹤的臉書好友。

 

這就是為什麼每逢選舉就是我最安靜的時候,無論日常生活或網路社群上都是,因為看過太多一沾上政治議題就變了個模樣的朋友,講道理或不講道理的魔人(磨人)俯拾皆是,我後來理解到,當碰上意見不合只要笑而不語就好了,這樣除了可以避免衝突,同時也可以不用把彼此寶貴的時間浪費在吵架上。

 

我當然有支持的政策或人選,但我習慣私下研究這個人或政策的利弊得失,當我認定支持的政策對我個人的生活有幫助(對,就是對自己,不用考慮太多人,先能利己就好),那我就會支持,而且我的結論不會跟任何人討論,因為我只想掌握我這一票,沒必要口沫橫飛地說服親友要跟我論調一致;同樣的,我也不接受他人的說服,因為我看過太多人際關係因討論政治而撕裂,最後造成不可逆的結果,理想狀態大家會認為「意見衝撞是進步的發端,怎麼可以不討論呢?」但殘酷的現實是,「多數人享受民主自由的果實,但面對歧見時並沒有足夠的智慧去收尾。」

 

既然社會現況如此,我選擇聽從師執、父執輩的建議,不缺席投票,但我拒絕讓政黨和選舉撕裂我的人際圈。挺身捍衛自己的立場是言論自由的一部分,但別忘了「拒絕表態」也是你我的自由權利。

 

「政者,眾人之事也;治者,管理也。」  從前上社會課或歷史課,大家應該看過孫中山先生對於政治的定義;參與這個「眾人之事」,初衷是為了要讓「眾人」的生活變得更好,讓「眾人」間的衝突變得更少才是;但很明顯的,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諸多案例,都是因為政治議題而讓親友間產生不必要的矛盾和衝突,甚至影響到選舉後的工作與生活,關於此點,我有一言相勸,你可以不缺席政治活動及投票的權利,但若不是自己要出來選,不需要耗費太多時間在說服旁人身上,掌握自己的一票就好,因為選舉過後,生活還是要繼續,討論政治議題時撕裂的人際關係,還是得靠你自己去修補,你所支持的候選人或政策,都幫不上這個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