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時代 傳統與革新的戰爭

大數據,是現代棒球極具影響力的關鍵字,去年底,棒球統計學宗師Bill James在推特上一番言論引發風波,他說:「若所有球員明天退休,球團依然能找人取代,比賽會繼續,三年後看不出任何差別,球員們不代表比賽,就跟場邊啤酒小販一樣。」

 

此言一出,不僅球員工會反彈,紅襪球團更發表「Bill James是顧問非員工,這番不當且荒謬的言論與紅襪管理層想法相左。」這般近乎切割的聲明。

 

Bill James的原意應指比賽可由任何球員執行,無人不可被取代,但將球員與啤酒小販相比,與百年歷史孕育傳奇球星無數的大聯盟商業宗旨相左,廣受批判並不意外。

 

這只是革新派與傳統派衝突的冰山一角, 在數據分析左右棒球的新時代,此類紛爭與日俱增,不乏名將認為「不會打棒球的書呆子正在毀滅棒球」,如去年退役的Jayson Werth就曾批評數據派正把球員變成機器人,把「人味」從大聯盟賽事中消抹。

 

大數據確實改變了職業運動風貌,過去棒球這門略顯保守的產業中,超過一世紀多由球員出身的管理階層及球探系統掌握發展命脈;直到Bill James用統計學敲開古老大門才掀起一連串革命;科技與時俱進,PITCHf/x(投球辨識系統)、TrackMan(投球追蹤系統)、Statcast(球員追蹤系統)相繼問世,場上所有動態、時間及效率,過去評價球員略顯抽象的守備範圍、勝利貢獻值等,都能被量化分析。

 

透過數據研究,教練部門得以從訓練上幫助球員增益表現;管理階層則能在有限預算下更精準遴選球員打造陣容,因此不少小市場球隊紛紛起而效仿。

 

從印地安人隊的實驗專案伊始,從事數據分析者先後成為球團經理人,將數據運用帶到運動家、海盜和大都會等隊,也為這些預算有限的球團帶來不同程度的提升。

 

時至今日,從攻守表現、門票販售,乃至於行銷布局,都有大數據研究的勛績 ,近年數據派儼然一躍而成顯學,但其門人過往長年遭受輕視所積累的怨氣,從《魔球》一書對傳統球探系統的負面描述可見端倪,也難怪揚眉吐氣後說話未免苛刻不近人情。

 

在大數據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後,我仍不免老調重提;「成功不能沒有大數據,但大數據絕非萬能。」熱愛職業運動的球迷應當對「領袖魅力」、「休息室毒藥」這類名詞不陌生,有些球員場上攻守表現無懈可擊,數據面絕對能達標球隊需求,然而個性、處事風格及言論等心理層面影響,對一支球隊的「化學效益」至今仍是統計學無法量化的產能;一位垂暮老將在數據面上絕計無法達成球隊需求,但對後進的提攜啟發卻無人能取代,這等無形戰力,絕非蘿蔔填坑般用同等數據球員可輕易取代,休士頓太空人正是從數據派和傳統派各取所長、兼容並包,才將萬年爐主在數年內打造為奪冠勁旅,傳統與革新不見得非得站在對立面。

 

我個人認為,數據分析是為輔助產業而生,但不能完全取代該產業核心價值,職業運動所以引人入勝,在於每個激勵人心的經典時刻,及創造經典時刻的「人」,這些風格迥異的人,在各世代球迷心中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除非有朝一日在場上奔馳的球員都被機器取代,創建球隊的所有人性變因都不復存在的一日,或許我們可以完全用一堆數據去取代另一堆數據;但只要站在球場上的是人,冰冷的數據就無法完全量化所有人為影響,因為人為影響牽涉情感認同,而情感認同,是職業運動永續經營的最大要素。

 

(原文首發於《職業棒球雜誌》2019.06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