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怎麼找到好老闆?看古代新鮮人的求職智慧

image

三顧茅廬,是東漢末年劉備與諸葛亮這對千古君臣知遇的佳話,諸葛亮也因此成為千百年來中國士子心中對邁向仕途、一舒胸中抱負的理想楷模。

 

歷朝歷代,多少懷才不遇的讀書人,都自栩才能堪稱「王佐之才」,憧憬有朝一日英雄名主慕名而來,諮以當世之事,重禮聘任出山輔佐,但往往事與願違,落魄者永遠比發跡多,古今皆然,多少躊躇滿志的學生走出校園,自恃懷才以待名主,但現實是投了數十封履歷石沉大海、渺無音訊,這時候除了怨嘆「世人多有眼無珠」,更該想想讀書人的偶像諸葛亮到底做了什麼事前工作,能在求職時讓老闆願者上鉤?

 

諸葛亮與劉備相遇時約二十六歲,現在這年紀差不多是博士生尚在學、 研究生剛畢業投入職場,準備大展鴻圖的年齡。

 

諸葛亮入仕前躬耕於南陽,這不是說他靠務農維生,諸葛家兄弟雖然是從徐州避禍至荊州的羈旅者,但他在荊州的親家是有家世背景的,這點很少有人提及,因為提這個彷彿是讓名垂千古的諸葛武侯營造成靠關係、走後門的人。但事實上,他也不是個務農維生的村夫,只是選擇過躬耕讀書、靜待致仕時機到來的閒散生活,種田是為了吃點蔬菜、鍛鍊身體和培養興趣,是的,在東漢末年,高知識分子務農是一種雅興,就好像很多演藝人員從事「自給自足一人農業」一樣,好玩罷了。

 

 

 

不走後門    但也不錯放人脈

 

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是荊州當地著名的讀書人、岳母蔡氏是荊州牧劉表續絃妻子蔡夫人的親姊,他們二姊妹還有一個弟弟,是荊州掌握軍權的水軍將領蔡瑁。簡而言之,諸葛亮隨妻子可稱呼荊州牧劉表一聲「姨丈」。

 

荊州在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中,早期遠離北方戰禍,成為高知識分子避難的臨時樂土,劉表本身就是酷愛學問、受讀書人推崇的漢室後裔,在劉表的偏安治理下,南線無戰事的荊州,成為一個人文薈萃的寶地,如司馬徽(水鏡先生)、龐尚明(德公)、黃承彥、龐德公的姪子龐統(鳳雛先生)、徐庶、孟建、石韜等知識分子等人都齊聚荊州,形成一個龐大的菁英人際網。

 

古代讀書人鑽研學問,絕大多數的志向是為了致仕,從修身、齊家,乃至於治國、平天下,將書上學問運用於平定亂世、開創治世,是讀書人的崇高理想,而荊襄士人集團,也自然成為荊州及周邊軍閥延攬人才的寶庫,更是諸葛亮要邁入仕途前必須好好經營的人脈,他與司馬徽、孟建、龐統、徐庶、石韜,多有交遊,或暢談國家大事、或分享時局發展,透過菁英人脈網了解天下局勢演變,並審時度勢,觀察誰是值得自己投身效力的老闆。

 

諸葛亮是個有真才實學的人,但他的才能之所以能遠播 ,讓他能夠吸引到劉備注意,關鍵在於他廣為荊襄菁英士子肯定且推崇,這是透過人脈網不斷將個人品牌的名聲不斷向外傳遞的結果。

 

 

 

經營人脈和個人品牌

 

諸葛亮的妻子黃氏,在史書記載的外貌不是太好,但聰慧過人,與諸葛亮的聯姻無疑是聰明人的結合,有史學家認為,諸葛亮願意答應黃承彥的求親,是利用岳父荊州名士的人脈,拉近與荊襄士人集團及荊州牧劉表等上流社會圈的距離,這一點無從考證,但無論諸葛亮當時怎麼想,他確實因為這個婚姻達到了建立精英集團人脈的結果。

 

但這不代表諸葛亮是一個依賴裙帶關係的人,如果他是這種人,他大可依賴妻子娘家與劉表的關係,在荊州輕易攀上仕途,但他沒有選擇這麼做,因為他很早就觀察出劉景升好謀少決、優柔寡斷、空有聲名而不會用人,為人重私情而捨大義,終不能守住荊州,於是,諸葛亮看上另一個潛力股老闆,就是當時依附在荊州、駐防新野的落魄皇叔劉備,當時劉備被曹操追殺得惶惶不可終日,年近半百而事業無成,但仍是聞名天下的梟雄。

 

如何讓一個年齡是你兩倍的梟雄,放下身段來請教你企業經營法則?更以尊榮到無以復加的三顧之禮請你出山?這才是孔明真正利用妻子娘家的地方—就是荊州士人的人脈。諸葛亮因為岳父黃承彥的引薦,走入荊襄士族集團的人際網,讓自己的真才實學逐漸受到荊襄名士的肯定,聲望日隆,臥龍之名在荊州地區不脛而走,每個來荊州求賢的企業主,都會不斷從當地優秀的讀書人口中聽到:「諸葛亮才能勝我十倍」、「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的考語。

 

其實在史料記載當中,有《出師表》劉備三顧諸葛亮的說法;也有《魏略》紀載諸葛亮毛遂自薦、登門拜訪劉備,自提建議的紀載。當然,《出師表》是諸葛亮親自寫給蜀漢後主劉禪的奏表,屬直接史料,三顧之事肯定是真實存在,但這與諸葛亮自行登門拜訪並不衝突,可能是諸葛亮登門拜訪提建議在先,而劉備軍務繁忙,也沒把這個研究生的建議當回事;後來在荊襄菁英集團反覆抬轎與背書下,才發現錯過大賢,決定放下身段親往隆中求才。
諸葛亮在躬耕南陽時,就積極培養人脈,創造個人品牌的口碑行銷,當每個老闆在遇到自己欣賞的荊州俊傑時,那個俊傑都還樂意推薦諸葛亮的時候,那諸葛亮自然會是各企業老闆心目中不能不訪的奇才,經營人脈、擁有好人緣,讓時機到的時候好朋友們都以推薦你為榮,這就是諸葛亮這個研究生在未出茅蘆前為自己打好的求職基礎之一。

 

 

 

找個能讓自己盡展所長的老闆

 

除了人脈和個人品牌,諸葛亮還作了什麼求職準備?那就是「為自己選擇一個值得長期投資的好老闆」。

 

良禽擇木而棲,賢才擇主而仕,這就要說諸葛亮為什麼選劉備?諸葛亮的才能主要是政略和企管、他的志向是輔佐王霸之主、他想要的權柄,不但要當高階經理人,更要當專任總經理,直接對董事長負責,沒有任何人能分割他的權力,能有這樣的識人之明和用人彈性,才會是諸葛亮的選擇。

 

我們前面提過,漢皇叔劉表很明顯是不會用人的,荊襄集團才俊眾多,他卻一個也無法使用,所以諸葛亮當然是把候選人放在鄰近荊州的三位軍閥:孫權、曹操和劉備身上。

 

曹操當時已經統一中國北方,事業蒸蒸日上,加上自己雖然是董事長,本身更具備一流的總經理才能,兼之麾下謀士如雲、猛將如雨,投奔曹操的企業,諸葛亮充其量是一個策士或顧問,缺乏發揮餘地,更少了專任空間。

 

江東孫權,雖然本身不是執行長的材料,但也是個雅善用人又求賢若渴的董事長,但他的高階經理人不僅無缺,而且滿溢,魯肅、周瑜、張昭、張紘,無論軍、政、內、外,高階主管缺完全滿編,江東集團沒有諸葛亮向上發展的空間。

 

最後,則是大半生顛沛流離的劉備,劉備是漢末軍閥中實力最弱小的一個,底下除了慘澹經營一個小活動公司、豢養一票現場執行的大老粗,如:關羽、張飛、趙雲等人,幾乎沒有任何具備專案籌備、企業管理和公關行銷的人才,因此劉備才會顛沛流離半生,仍沒有尺寸之地可供立足。

 

也正因劉備兵寡地小、人才匱乏,所以他才最有潛力,最敢破格用人、更急需破格用人,如果要徵才,劉備最需要的是什麼人才?就是有企劃能力,擅長提出「方向明確、操作性質高」經理人,如果剛好你又有企業管理能力,能夠提出有效的制度來讓公司運作順暢、讓業績蒸蒸日上,那你就會是這個集團未來執行長的頭號候選。選定一個好老闆,是諸葛亮求職前的準備之二。

 

 

掌握時勢    提出操作性強、可突破困境的計畫

 

當你已經選定屬意企業,接下來該準備的是什麼?就是你為準東家發展所能提出的立即性企劃。這件事在你選定目標後就可以開始構思,因為當你屬意的企業老闆聽到業界人才一直在推薦你的時候,他的獵才邀約隨時有可能到來,如果在他到訪時你沒有辦法端出一套能讓他立即突破僵局的對策,他可能會覺得你是個名不副實的草包。

 

諸葛亮對時勢的掌握很透徹,並且提前確定未來老闆非劉備莫屬,所以他提前策畫的三分藍圖,就是以劉備為主人翁所預先設計,當荊襄士人集團一致口碑推崇的「臥龍先生」在劉備心中留下難以抹滅的好印象時,諸葛亮只要靜待準老闆的到訪,然後拿出他在隆中的研究生畢業論文《隆中對》,做一次畢業簡報。

 

古今中外的企業主,需要的簡報不外乎一個基本需求,就是一個「操作性高,可以讓我解決目前問題的計畫。」

 

不需要打高空、也不需要太多專業術語和專有名詞,給你的準老闆提供一個可以立即執行、可以看到階段性任務,可以突破現狀僵局,又能穩健看到每個階段成長的計畫,列出計畫失敗時必須承擔的風險和配套方案、以及計畫實行所要付出的時間、金錢和人力,然後列出計畫成功時的收效,你就能迅速攫取老闆的目光。

 

諸葛亮《隆中對》的內容如下:

今操已擁百萬之衆,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爲之用,此可以爲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旣帝室之冑,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脩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衆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我們看到諸葛亮為劉備擘劃的戰略目標,其中「聯孫抗曹」是馬上可以進行的短期計畫;吞併荊州、跨有益州,是中期應其勢可以爭取成功的目標;進一步佔有益洲咽喉漢中,等待天下有變如:曹魏內亂、孫曹開戰等……,劉備就能從漢中和荊州兩路發兵進取中原,一舉匡復王業,這是長程目標。

 

這樣的階段性戰略規劃,對於大半生茫茫不知所依的劉備來說,如同暗夜中的一道曙光,對此「進可王霸、退可割據」的計畫深表贊同,因此諸葛亮在老闆親自面試考察當中,以一篇高瞻遠矚、實用性高又不失縝密的策論,坐穩劉備集團首席謀士的位置。如果你的目標已經相準,那就提前準備你的提案,這是求職前的準備之三。

出社會前的寫作請謹慎下筆

 

從隆中對的內容,其實還可以領悟到一個額外的重點,就是「出社會前的著作,請謹慎下筆」。

 

古代資訊傳遞並不發達,一個優秀人才的個人口碑和著作要能夠傳世,其實並不容易,這就是為什麼諸葛亮未出茅蘆之前會需要士人集團的運作。而在資訊傳遞快速、社群平台互動廣泛的當代社會中,你在公開平台曾說過的話、寫過的文章,總有一天都可能在求職時被老闆或面試官攤開檢視。

 

其實可以想像一下,如果諸葛亮有臉書,而他在出山前言必稱「曹操好棒棒」、文必撰「劉備二百五」,這一類遇強者吹捧、遇弱者打落水狗的說法,而在批判上又毫無可操作補強缺失的建議條陳,其結果必然是在求職時遭到曹操忽視、而劉備不僅不會邀他出山,還會送他上山。

 

社會現實就是這樣。「強者不屑你的哄抬」、「弱者不需無建樹的批判」,在還沒在社會立足穩定前,公開撰文務必審慎下筆,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你謾罵過的業界人士,哪天會不會是你求職時的面試官。

 

一千多年來,歷朝歷代懷才不遇的讀書人,無不把諸葛亮的範例當作楷模,但很少有人知道在三顧茅廬之前,諸葛亮經營了多久的人脈和個人品牌、觀察了多久產業現象、考察過多少企業主、又在準老闆上門之前思考過多少夜晚,才提前規劃出可行性高、操作性強、縝密度夠的階段性企業藍圖《隆中對》,這才是造就三顧茅廬千古佳話的主因。有實力者如諸葛亮,尚且需要人脈和包裝來行銷自己;實力比不上諸葛亮的人,更不能欠缺這方面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