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隊對球隊方針的影響

一支球隊重建期需要多久?打進季後賽要幾年?拿到總冠軍又要多久?在美國職業運動史上,從山羊、貝比魯斯、黑襪魔咒再到克里夫蘭冠軍荒,動輒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無法奪冠軍的球隊所在多有。

若從旁觀察,可以發現台灣球迷對於支持球隊無法奪冠的耐心年限極短,不需要比到紅襪、白襪、小熊和印地安人這些悲情城市,光是幾年無法進入季後賽就足以令球迷抓狂。

過去十年來因為球隊數少,球迷們常覺得自己支持的球隊今年應該要爭冠,而忽略了球隊現行體質真正應著重的目標到底為何。

一支在重建的球隊,從老闆、管理層到教練團,都很清楚近遠程的目標為何,目前處於哪個階段;求勝當然是所有球隊的目標,但戰績不應是重建球隊的第一考量,能贏球固然好,但即使在敗場中,教練團、球員的經驗及技能育成、隊型的穩定和弱點逐步改善,才是一支重建球隊真正該觀察的重點,至於重建期間戰績的好壞則是其次,通常能作到不畏批判、貫徹重建計畫的球隊,反而能把陣痛期縮到最小,在國外的職業運動,對球隊現況和目標理解較深入的球迷,很清楚知道球隊目前的進度,故能做到觀賽「不看勝負,端看進步」的心態,享受整個過程。

台灣有很多球迷對於沒拿冠軍缺乏耐心,他們的共通點是對支持球隊是否該進入重建期認識不清,每年開季都覺得本隊「應該要爭冠」,抱持著不切實際的高度期待看待球隊的每項調度。

為何有這麼多球迷都覺得今年自己支持的球隊「有機會能奪冠」,並無視球隊正處於重建、隊形有明顯弱點、短時間內無法解決的狀況?是因為過去長年來中職只有四隊,並在隊伍規模的限制下只能採行半季制度,這兩件事長期以來互為因果且影響深遠;隊伍數少造成的是季後賽機率過高、半季制度則容易影響球隊方針,無論體質是否健全,都容易趨向爭一時勝負而不看長遠,因為賽制可讓弱旅締造奇蹟。

國外職棒因為隊伍多且季後賽多輪制大大增加奪冠難度,所以魔咒和奪冠乾旱期俯拾即是,隊數多,季後賽機率低,加上比拚全年戰績,30支球隊馬拉松式的體檢總戰力,體質稍弱或陣容有明顯缺陷、二軍深度不足或養成斷層者,在全年戰績制的檢視下無所遁形,無從取巧、也罕有奇蹟空間。

過去中職隊伍數少、奪冠期望值高,即便需要重建、數年內不該強求戰績的球隊,都會覺得自身「好像有機會爭冠」。而「育成型調度」和「爭冠型調度」絕對是截然不同的光景,主力陣容不必要的燃燒小宇宙對於長遠建軍計畫絕非好事,一旦主力群因爭冠調度提前報銷或來年傷後退化,更容易讓度過陣痛期後能成為強權的球隊再次青黃不接,半調子的重建計畫也只能無止盡的順延。

隊數規模先會影響賽制,然後左右高層對重建或爭冠的方針抉擇,進而影響教練團的調度模式,進而深層影響台灣職棒的文化,形成急功近利的氛圍,細部的體現就是對新人養成過於躁進、對選手保護不夠嚴謹、對老將價值快速抹殺、對洋將容忍度趨近於零。

職棒擴編球隊對球隊方針影響的重要性正在於此,隊伍數多,選秀會的大物分散,即戰力出現佔比逐漸降低,各球隊會更重視球探部門和養成系統的專業度;唯有奪冠難度增加,乾旱期愈長,總冠軍的稀缺性才會飛昇;隊伍數多,有機會走向單一賽季制,全年比拚整體戰力,體質健全的強隊才能穩定出線;有明顯陣容缺陷的弱旅在長年與季後賽絕緣的情況下,才能痛定思痛、踏實重建,耐心等待含淚收割的那一天。

原文首發於:《職業棒球雜誌 》2022.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