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棒球歷史的球員交易

 

1919 年,美國通過憲法第十八修正案,頒行全國禁止釀造、運輸及銷售酒精飲料的法規;與此同時,大聯盟投高打低的死球年代(dead ball era)達到巔峰,1900 -20 的廿年間,比賽用球彈性差,品質參差不齊,口水球投手屢見不鮮,導致長打難求,比賽冗長而沉悶,同年十月,大聯盟受黑襪事件重創,讓票房雪上加霜。

 

在結束這對於棒球迷相當難熬的一年後,1920年元月,一筆重量級球星轉隊案如平地雷響,將壟罩於棒球場上的烏雲一掃而盡,波士頓紅襪隊超級巨星貝比·魯斯(Babe Ruth)以「投手身分」被交易至紐約洋基,在洋基投手戰力充足的情況下,投打兼資的魯斯決定專注於打擊,自此,一記記劃破夜空的弧形彈,改變了職棒賽事的樣貌。

 

 

魯斯效力於紅襪的最後一個賽季就曾以投打二刀流之姿敲出 29 發全壘打,前進布朗克斯區後更將單季開轟數推向 60 支的新境界,這位超越時代的強打者,顛覆了投高打低的枯燥球風,成為後世攻擊棒球的奠基者。

 

 

於交易兩造球隊而言,魯斯的轉隊把基襪雙方一個世紀來的戰力差異及隊史走向徹底改寫,定都紐約後一冠難求的洋基,在魯斯的助拳下四度於世界大賽掄元,開啟了藍白條紋軍的輝煌霸業,一百年來,洋基共拿下27次世界大賽冠軍,而20世紀的前18年就坐擁五座冠軍盃的波士頓紅襪,則在交易案後深陷「貝比·魯斯魔咒(the Curse of the Bambino)」,坐困為期 86 年的奪冠乾旱期。

 

 

在即將邁入卅週年的中華職棒歷史中,球員交易、自由球員流動如鳳毛麟角,原因在於市場規模小、對戰組合少,各隊直接對戰場次多,如非必要,鮮少有球隊做出牽涉頂級球星的交易,然正因如此,凡大牌球星驛馬星動,都會造成強權板塊飄移。

 

 

中職頭一筆大型交易是1991年「怪物」呂明賜與「盜帥」林易增的交易案,味全龍與握有指名權的兄弟象達成共識,尤其是開啟了林易增與黃衫軍的緣分,球員時期與一代象共創三連霸王朝,高掛球鞋後,又以總教練身分帶領二代象完成第二度三連霸。

 

 

中職最近一次重量級球星交易是2011年興農牛以250萬元的代價,將全壘打王張泰山賣給統一獅,泰山在轉投府城後以兩座打點王的實質挹注,幫助獅子軍拿下隊史第八、九座總冠軍,一舉超越兄弟象的奪冠數,成為中職史上第一;此後球員市場流動又趨平淡,直至2016年,林智勝才簽下史上最大型合約,成為第一位自由球員轉隊成功者,智勝的轉隊,是黃衫軍打線由機槍轉型為強攻大砲的關鍵,也讓兄弟持續有衝擊冠軍賽的競爭力。

 

 

自泰山交易、智勝FA案例後,中職就極難出現重磅球員轉隊,僅有零星功能選手互換補強;今年初,蔣智賢與張正偉等人給予富邦悍將快速補強的契機,雖無交易之名,卻得自由之實,儘管過程波折,但最終仍有球員流動結果,無論在話題性與補強面,富邦悍將都得到躍進式提升,也為即將到來的新賽季增添不少可看性。

 

 

2016 年賽季以優勢投手戰力及鐵壁陣型逆勢奪冠的義大犀牛,在富邦接手首年仍苦於前、後段打線斷層的痼疾,此點在蔣智賢與張正偉帶槍投靠後可望獲得舒緩,蔣砲當然無法與魯斯相提並論,但他的確是超越所處聯盟級別的強打,中華職棒目前罕有能夠壓制他揮棒的直球,他能立即提升富邦悍將最欠缺的長打火力,搭配健康回歸的全壘打王高國輝,及胡金龍、林益全、林哲瑄、陳品捷等好手,將一躍成為可與桃猿打線一較高低的綿密火網。

 

 

近百年前,紅襪隊老闆佛瑞茲(Harry Frazee)為資金節流,將24歲的魯斯作為交易籌碼拱手奉送同處美聯的洋基,這份遲來的耶誕大禮揭開了基襪世仇的序幕,也改寫大聯盟乃至於近代棒球的歷史,歲月流轉,為昔日的交易案增添傳奇色彩,更延伸出超過一個世紀的棒球魔咒文化。

 

 

30年代曾短暫當過魯斯室友的前洋基球員瑞斯(Jimmie Reese)曾說過一句著名戲言:「I roomed with the Babe’s luggage,mostly (多數時間,我都和魯斯的行李當室友)」酷愛杯中物與通宵達旦狂歡的夜之帝王,一旦踏上球場,仍能化身為一年貢獻50發紅不讓的全壘打王,前隊友對於其夜生活評論的戲言,反倒成為魯斯另類的傳奇註腳;喔,順帶一提,與魯斯身披藍白條紋球衣歲月幾乎完全重疊的禁酒令,在魯斯將達陣生涯 700 轟的前一年宣告廢除,政府當局發現,矯枉過正的禁絕人之所欲及封鎖檯面上合法的銷售管道,反倒提供黑幫走私謀取暴利的契機,適得其反。

 

 

回到中職轉隊事件,儘管過程曲折,可幸的是結果對於職棒球員市場活絡、對戰討論及觀賽賣點上都有幫助,新賽季的媒體重心、商品行銷及活動操作,都增加不少彈性,這對於中職而言不啻為一個轉機,期待轉會球員們能再創高峰,讓未來球隊間的對決更有競爭力與話題性,正如洋基與紅襪間的世仇火花,也是經年累月慢慢堆疊而來。

 

2018.2.10 

原文發表於《職業棒球雜誌》2018.03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