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固欣然敗可喜|從亞運台韓戰看國際賽分級制

image

2018年雅加達亞運棒球首戰,熟悉的鍋貼不再對味,面對全明星組成的強大韓國國家隊,以業餘成棒為主體的中華隊拒絕「雖敗猶榮」,2比1的比數,硬是把辣味鍋貼賞給了星光熠熠的韓國隊。

繼2006年多哈亞運後,面對韓國隊屢戰屢敗的中華隊終於再嚐勝果,毫無疑問又是一個全台球迷陷入狂喜的夜晚;然而在喜悅的背後亦有值得關注的議題,那就是國際賽的分級制度。

過去30年,無論在任何層級的棒球比賽,台灣都冀望能夠組成所謂「最強中華隊」,這個氛圍發端於70年代晚期,當時台灣外交關係漸居弱勢,不安感深植人民心中,而排解不安的出口,極需要仰賴國際賽事,透過國際賽轉移注意力,進而在勝利中尋求慰藉,尤其是棒球比賽,因為這是台灣取勝機率較高的選項。

1969至96年近卅年期間,台灣17度制霸威廉波特少棒、6次勇奪三冠王,台灣人看待比賽的心態與國外舉辦賽事的初衷雖已大相逕庭,但中華隊畢竟是常勝軍,也因此台灣對棒球國際賽投入的資源和情感相對其他運動更多,後來在棒球生涯中屢屢背負球迷厚望、擔綱國家隊中流砥柱的黃金世代成員,如:陳金鋒、彭政閔、張泰山、王建民、陽建福、潘威倫……等人,都是受此時代背景熏陶而長成的。

「贏球撫慰人心」的觀念深植在該世代球員的心中,而國家榮耀、兵役解套和獎金制度的誘因與緊箍也與此相應而生,威名在外的職棒頂尖球星,或為榮耀、或為兵役解套,冒著可能影響職業發展的風險,多次投入各層級國際賽事當中,一來確實讓個人職棒生涯發展受限,二來長期精銳盡出的結果,也讓諸多後起之秀少了能透過國際賽磨練和一戰成名的契機。

入選國家隊,對於選手而言是種肯定,但在漫長的職棒賽季前、中、後期額外投入精神與心力進入短期盃賽的競爭,對於職業選手的身心疲勞積累有著重大影響;不同時間點開打的國際賽,會牽動球員全年生理作息的調整步調,對職業球季表現和年底談薪會產生決定性的影響,牽一髮而動全身;因此如何在不同層級、規模的國際賽事中運用不同資歷、年齡的選手出賽,讓競賽需求與選手發展都能得其所望,就愈顯重要。

依照近年台灣對於棒球國際賽事的分級,世界棒球經典賽(WBC)與奧運,還有上述兩大賽事相關的資格賽,及體育署認定在國內舉辦的重大國際賽,方列為一級賽事,過去曾被列為一級的亞運,如今已不屬於一級賽事之列。

國際賽落實分級徵召的制度,一方面能保障已成名選手專注於職棒生涯發展,避免常態性徵召同批主力球星參賽,造成過勞、濫用或因國際賽受傷進而影響選手職業生涯發展; 二來可給予不曾在國際賽曝光的新人或是業餘老將舞台,在不背負過多的期望和壓力當中,累積經驗、盡展所長,而此次因應分級制在國際賽亮相的業餘成棒球員,其實遠比賽前評價的更為堅強。

此次遠征雅加達的中華隊24人名單,組成為17位業餘選手及7位中華職棒新生代球員,在王維中和廖任磊因不同因素辭退後,這支中華隊完全沒有旅外球星的加持,在亞運開戰前半個月,中華隊不但失去被視為抗韓頭號王牌的旅外好手王維中,更沒有被視為新世代主砲的蘇智傑,霎時間,由業餘球員為主體的中華隊被各方視為弱旅,更有球迷戲稱為「史上最弱國家隊」,對此不報任何期待。

但就是這樣的不期待,讓國家隊得以打破過去被慣性套用「最強中華」這類虛幻光環的禁錮,在不需要背復過重壓力的情況下,一群平時蟄伏於業餘的棒球好手們,得以放開手腳盡展所長,這一回,舞台是他們的了。

雅加達亞運棒球開幕戰,台灣面對近十年來突飛猛進的「前宿敵」南韓,南韓推派KBO起亞虎隊王牌左投梁玹種掛帥先發,他不但是去年韓國職棒勝投王,更豪取年度最有價值球員,以陣中王牌面對中華隊,南韓首戰志在必得的決心嶄露無遺。

面對來勢洶洶的韓職明星隊,中華隊推派效力於合庫棒球隊的31歲右側投吳昇峰先發,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他用88球吃下五局僅被敲出三支安打 ,危機處理能力極佳,也只在四局下半因金宰煥的一發陽春砲失去全場唯一一分,在挨轟以後吳昇峰旋即回穩,接連解決後續韓國打者,並把領先局面交給後面兩位後援投手王宗豪和王政浩收尾。

常被球迷戲稱「如果棒球只打七局應該會是世界冠軍」的中華隊,常常有在國際賽上先發投手力壓日、韓,結果八、九兩局後援守成不力的戲碼上演,但來自台電與合庫的王宗豪與王政浩卻沒有手軟,後援四局未讓韓國再越雷池一步,儘管九局下半無人出局韓國攻佔一壘,球數落後下王政浩硬是連飆2K守住勝局,兩位28歲的後援投手連袂展現了大賽強心臟的特質。

而打擊表現最為優異的則都是老將,擔綱先發四棒中外野手、現年36歲,效力於合庫的老將林加祐,雖然沒有職棒資歷,但經驗豐富的他在面對韓職年度勝投王絲毫不落下風,首局就以石破天驚的兩分打點全壘打給了韓國隊一個下馬威,也避免過去台韓戰總無法先馳得點、比分膠著到後段戰,最後被壓力擊垮的狀況,老將價值嶄露無遺。

除林加祐外,現年33歲、棄投從打的姜建銘表現同樣彌足珍貴,身為12年前多哈亞運金牌成員的「猴子」姜建銘,棒球生涯從奪金以後自輝煌漸歸於平淡,曾經萬眾矚目的旅日好手,回台投身中職失利後又轉往業餘棒球發展,更面臨棄投從打的艱辛挑戰,箇中辛酸冷暖自知。

2018年亞運開戰在即,原預訂扛起中心打線的統一獅隊蘇智傑因傷婉拒徵召,姜建銘臨危受命以吊車尾之姿遞補進國家隊,這位曾被台、日職棒相繼釋出的球員此時已然超過33歲,失去曾令他揚名立萬的投手丘後重拾球棒踏上打擊方框,因緣際會下又加入了「沒有中心打者的中華隊」,別說少有球迷看好,酸言酸語的攻擊更層出不窮;然而姜建銘沒有被流言蜚語擊倒,扛起中心打者的他在首局面對韓國王牌梁玹種率先敲出三壘安打上壘,開啟中華隊先馳得點的契機,相隔12年,再度以野手身分二度參與打敗南韓的中華隊,姜建銘心中的百感交集可想而知。

倘若,沒有施行國際賽分級制度,每一次的國際賽上我們會看到的應當都還是那一批辛勤南征北戰的旅外好手與中職頂梁柱所組成的「夢幻中華」,而上述那些激勵人心的嶄新劇本,其實都不會誕生。

當我們定義奧運、經典賽為真正的一級賽事後,這些頂級賽事由頂尖球星精銳盡出、在最強舞台上爭取至高榮耀,無可厚非;然而在其他層級的國際賽事中,組訓單位需要徵召的就不是夢幻隊,球迷該付諸的也不是無謂的期待和非勝不可的壓力,非一級賽事的國際賽,是給予潛力新銳磨練的試金石,也是給予遲暮英雄再次發光發熱的舞台,沒有不勝無歸的山大壓力,有時反而會讓這群盡情展現自我的選手們,打出超乎預期的成績。「勝固欣然、敗亦可喜」這句俗語,其實就是國際賽分級制度的核心價值,勝利當然值得歡欣,而失敗中的可喜,在於我們充分認知這場比賽參與的目的是什麼、我們與會的選手又從失敗中得到了什麼?這才是無論勝負,都能夠有所收穫的可喜之處。